“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人死后还有生命吗?”
......
“全球十大作家”之一的乔斯坦·贾德曾说: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所以今天,让我们从这几个既简单又高深莫测的问题开始,聊一聊哲学。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提出这些问题。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不可否认,哲学很有用。
它让我们去思考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但哲学领域那些深沉的专业术语、错综复杂的学派思想、还有那些大部头巨作,往往让人望而生畏。
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哲学实属“高不可攀”。
幸好,贾德为我们带来了《苏菲的世界》,他的成名之作,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畅销全球,被35个国家购买了版权,翻译成90种文字,并一度名列德国和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首。
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贾德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的工作经历,赋予了他笔下文字特殊的魅力,书中他用对话的形式讲完了整个故事,哲学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得妙趣横生。
1
整个故事,从一封奇怪的信开始。
14岁的少女苏菲放学回家,收到一封陌生的来信,信上只有三个字:“你是谁?”
而后,还陆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事:
能看到另一个人的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猎狗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出现在现实中的梦中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
每件事都传递给苏菲一些信息,或者可以说是知识。
在一位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小小的苏菲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哲学之旅: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笛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
这些灿若繁星的名字,串起了一个深邃的哲学世界。
在这场魔幻之旅中,我们跟随着苏菲一步一步走进哲学的世界。
我们追溯到哲学的起源,了解到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怎样的问题;
也惊讶地发现,如果没有哲学的存在,我们甚至都不能证明,自己是不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以及最后那个耐人寻味的结局让我们不禁思考:作为这个广袤世界当中的一粒微尘,我们又该怎样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
2
你还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吗?
这是书中试图让我们察觉到的第一点。
你能想象吗?如果把宇宙比作由魔术师变出来的一只兔子,那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
在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我们为这场不可思议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年岁愈长,我们也愈深入兔子的皮毛,并且待了下来,我们爱上了这舒适的地方不再愿意冒险爬回脆弱的顶端。
而唯有哲学家们,会踏上这一危险的旅程,他们是总是在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和苏菲一样停下来思考到:我们已经开始向着“兔子”温暖舒适的皮毛深处往下爬了!
庆幸的是,一位哲学家拦住了她,或者说,拦住了我们。
问问自己:
上一次为一朵花开惊喜是什么时候呢?
我们居然有生命你不觉得令人惊讶吗?
你是否太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以至于越来越迟钝了呢?
......
我们未必需要像哲学家那样“痛苦地清醒”着,但我们可以学习哲学家那样永远保持好奇心,才不会在日复一日中深入“兔子”温暖的皮毛而不愿意清醒,以至于忽视了生命的美妙。
3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这是书中试图让我们觉察到的第二点。
当苏菲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事实上,这句话的出处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他的原话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集市中找人谈话,他用假装无知的方式,通过不断地提问,最后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以此点醒他人,教他们学会运用本身的常识来领悟哲学的真理。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却也往往因此得罪他人,最后他在一次由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的集体投票下被认定有罪而处死了。
苏格拉底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纯真的孩子,只有他敢于大声告诉其他人,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是多么有限,他们是多么无知。
我们需要学一点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多么广阔的,而我们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又是多么有限。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痛苦的,因此苏格拉底才会那么不遭人待见;但这个过程又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就像书中哲学导师艾伯特告诉苏菲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
4
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是书中试图让我们觉察到的第三点。
哲学导师艾伯特在向苏菲讲述了许多哲学故事之后,突然问她:
“苏菲,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活在某个人写的某一本书当中呢?”
听到这个问题,苏菲大吃一惊, 艾伯特接着说:
“你难道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可能性吗?我们现在说的每一句话,我们脑袋里思考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被这本书的作者所安排好的,我们只是他笔下虚构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看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会不会也是另外一本书里的人物呢?
与此同时,苏菲发现“席德”这个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都是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存在于席德父亲的意识中,被写进了一本书里并被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席德。
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屈服,反而决定逃出这个虚拟的世界,挑战自己世界中的“上帝”,并开始利用哲学来完成挑战:
利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苏菲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利用康德的理性和自由的观点,艾伯特看破了作者创造出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
他们还利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来影响席德的父亲成功实现了自己的逃跑计划......
故事的最后,苏菲和艾伯特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整个故事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剧终,在这场魔幻怪谈落幕之后,我们仍然意犹未尽:
苏菲和艾伯特后来怎样呢?
对于读者来说席德所在的世界又是另一个“书中世界”,那我们自己会不会是某本书中的虚拟角色呢?
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女孩苏菲从那封奇怪的信开始,推开了哲学的大门,并一步一步以哲学为手段,跳脱出书中世界,勇敢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正如苏菲在最开始接触哲学时得出的结论:“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思考。”
虽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永远无法确切地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既然我们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而这或许就是我们普通人为什么要去学习哲学的原因。
作者:阿宁,慢七秒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