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主题写作】浪漫会开花

疫情期间,我看了很多关于医疗的电视剧,纪录片,有很多想法在脑海中不断变化着,我想说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说不出来。

昨天,无意中看到有“医生”主题的征文,我想是时候,把那些想法都写下来了,这就是上天给我的一个机会,一份特别的礼物。

中国医生

今年,考取医师资格证后,我也将成为中国医生中的一份子。

那个时候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了方向就有了力量

现在的我,24岁,不敢谈恋爱,不敢结婚,甚至不敢对未来有过多的期待。

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足够地能力去兼顾工作和家庭,我得先做好一个医生,才能够想其他的事。

妈妈问我:为什么女生出来那么不好找工作,还是有那么多女生考医学院!

我说:在过去,女性是没有机会从医的,从开始的不能读书到后来的绝对主力,我们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怎么可能不珍惜呢?

其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就是:

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1821—1910)——西方医学第一位女医生。

她报考医学院,几乎全部医学院都拒绝她。最后,她不得不上了一个当时不是很有名的学校。

庆幸经过伊丽莎白的一系列地努力后,女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踏入医学的大门。

林巧稚医生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这位妇科医学的奠基人,首次提出宫颈癌的筛查,接生婴儿5万名,自己却一生未婚嫁,到底有多热爱才能在那一切地不公中做出如此成绩呀,我不敢想象。

庆幸的是现在的医疗体系中,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还是自私地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对女医生再友好一点,她们真的很不容易。

“医生是一门艰难的工作,不适合女性”——希望这不再是拒绝的理由。

我们不敢死

本科5年+读研3年+规培3年,一个医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要比普通人多读4年的书以及3年的临床实践,你可以算一算就知道培养一个医生的成本有多高 !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住院医师,更不要说成为主任医师,25年都已经算快的了!

每天要诊疗病人,要写病例,要做科研,要开各种会议,甚至有的时候还要和病人斗智斗勇。陪伴父母陪伴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永远没有医闹,希望病人给予医生多一点点的理解,希望那些锋利的刀子再也不会轻而易举夺走我们医生的性命。

我们再苦再累都不敢死,怕浪费国家资源,希望全社会可以共同努力,一起来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有病可医,有命可活。

我们和家属的目标是一样的

都说医生是幸福感排名第一的职业,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那些可爱的笑脸,阖家的欢乐以及健康的体魄吗?

我们要一起加油,共抗病魔!

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患者家属,我被约谈过,我也为生命的质量做过难以取舍的选择。说实话,我很讨厌这种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医生知道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多好呀……

可是,真的有最好的选择吗?如果选择中都是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时怎么办?怎么选都为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

太无力了,做什么都做得不够,做什么都觉得多余。

这个时候,我就希望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作为患者,完全信任医生就好!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

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很多人很奇怪,我一个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圈外商学院的课程?我一开始也不知道,就是一种直觉趋使着我去学习。

现在,我大概知道了。因为商学是最为用户考虑的那批人,商业思维可以更全面地洞察用户的需求。商业学严格地来说涉及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门综合学科。

学习这个,我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更有效地发挥共情。最重要的,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和患者谈论疾病才是最好的方式呢?大概是知道是怎么回事,又不太把它当做一回事,这便是最好的吧!

有的时候想多给一点希望,让生命生生不息,有的时候希望太多余,反而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想做一个好医生,一定是心理非常强大的人。不然,一次又一次的离别,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告别。

“第一次”的心态

在临床实习久了,发现越是技艺高超的医生越是谨慎,越是令人尊敬的医生越是谦卑。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娴熟”二个字。

即使是专家,做了相同的手术千千万万个,可是对于病人来说,那是他永远的“第一次”。有仪式感的生活不也意味着我认真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让我没有遗憾,这便是最大的恩情。

很多年以后,我也会成为那个“如履薄冰”的医生,我也想要把那每一份谨慎作为礼物带给患者生生不息的希望。

你关注到那个沉默不言的孩子了吗?

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以前我也喜欢读书,不过大多读的是悬疑,侦探类的小说。近些年来开始认真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我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影响太大了,大到每次和人沟通时,都要简单询问一二,生怕漏过什么重要细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孩子,我们的关注方式要尤其谨慎。除了关注成绩,关键体健,我们是否应该把心理评估也放到重要的位置?

我们是否在孩子的哭闹后,找到了孩子真正地诉求?我们是否关注到孩子最近有点不太一样?我们是否仔细思考过孩子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如果现在没有,我希望在以后,除了医生,为人父母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次基础上多给一些关注。

我希望把我所学受益于国人

现在很多县级医院的无奈无非是我知道有这个先进的技术,可是我做不了。所以非常庆幸有很多专家会下到县级医院指导技术完成,使得新技术可以不断的传承下去,使得那些无法走出家门的患者也多多一丝希望。

关于脊柱问题,也希望很多父母对青少年儿童能够有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为孩子争取更高生活质量的机会。

医生和家属之间的无奈

谁都不愿意做被留下的那个人,留下的人太辛苦了,要承受着无尽的思念与痛苦。

很多时候也许并非是真的想埋怨医生,只是真的接受不了,那个陪伴自己已久的老伴突然的离开。

我们也知道我们无辜,可是有的时候给一点恰当共情,肯定他的难过与不舍就足够了。

不要太多,否则陷入情感的漩涡,这个医生又该怎么当下去?

我还有办法

专家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那微妙的希望,是绝望中透出的一丝的光亮,是峭壁上绽放生命的小花。

在无力回天面前,“我有办法”就是最简单最有力量的承诺。

我们不能总想着遗憾

我能为你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生”主题写作】浪漫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