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另一个梦境》

图片来自网络

“生存还是死亡”,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人类的终极思考。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活着的人唯一不愿体验的事情,大概就是死亡吧,虽然有人说曾经感受过“濒死”,那也只是在死亡的边缘瞥了一眼就被拽回尘世间,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说无人知晓,脑海里对死亡形成的认知模式,不过是一代代人对未知世界幻想的叠加。

人们对“死”的忌讳,表达了对“生”的热爱。多数人对“死”的描述也尽量避开,而用“仙逝”、“去了”、“不在了”、“升天了”,等等代替,仿佛那个冷冰冰的字会给火热的生活降温。但也有很多不惧怕死亡的人,那些人有的是因为信仰,有的是看淡了生死,还有的是被苦难磨灭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无论如何,当面临死亡的最后一瞬,原本不怕的是不是还是不怕,而惧怕胆怯的,会不会反而坦然面对,甚至心生即将解脱的轻松感?不得而知!

或许正因为这个未知的空间,才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可以去海阔天空、诗意浪漫的想象空间。可以从文学作品中,通过艺术家们的艺术呈现,去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幻想的那个不一样的“死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欧阳修在《祭石曼卿文》里写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诗仙李白是这样理解“死亡”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小说《摆渡人》、《天蓝色的彼岸》,以及《美梦成真》、《灵异空间》等电影,还有但丁的《神曲》,都极具想象力地、艺术地展现出死后世界的样子。虽没有现实世界般具象,反而因其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去安放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情绪,通过文字和影像演绎,死后世界的黑暗、鬼魅以及一切的不可控,这些被幻想出来的“死亡认知”的叠加,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

今人虽然无法知道死后的世界,却可以通过“考古”等科技手段去发现和了解古人是怎么样去想象死后世界的。

让考古学家们也惊叹不已的“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估计这位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她自己在生前不可能想到在去世两千多年以后,竟以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身份重新在现实世界亮相。以此为线索,研究者们全力以赴地努力从文物中去探索2000多年前的汉朝古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同时也研究古人是怎么样去想象他们死后的世界的。就连生活在科学技术发达、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现代人,也对发掘出来的这些“文物”陡生敬意。古人不仅对死后世界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而且对死者也给予隆重待遇,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死者为大”,原来是有源可溯的。辛追夫人身份高贵,连同她一起亮相的还有华丽璀璨的众多随葬品。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是让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比如棺材里的装饰,里外达四层之多,而且每一层在用料和配饰上都不一样。尤其那件被叫做“非衣”的“T行帛画”。

画的内容分三个部分,预示三个不同的世界——天上、人间、地下。画的内容向后人们展示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浪漫设想。“地下”部分画的内容以“山海经”为依据;“人间”所画的是正在进行的一场葬礼;而“天上”所展示的内容更具奇特绮丽的想象力,让人惊艳,这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一条长龙停在五彩帷帐上、衔着灵芝的长寿龟、凤凰般美丽的招魂鸟,还有神豹、人首蛇身的神、太阳鸟、瑞鸟仙禽,以及左右拥护着死者的生前众亲人,等等图案。

考古学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T行帛画”上所描绘的天国世界,画面一片祥和瑞气,展示了墓主人辛追老夫人升天之路的光明前景。

现代人会说“人死如灯灭”,不会想到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并不这样想,他们认为人死了是进入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去了。

一位朋友去世了,另一位诗人朋友用诗句表达了心中的哀悼:

“......

她依然美丽

平静地微笑

像嘲讽也像在安慰还活着的我们

那一刻没有恐惧

没有悲哀

只是觉得不真实

......”

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亡不是走出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唯有珍惜当下,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如果说“生”是父母的决定,那么“死”则是命运的安排,这两个权利原本就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在“生——死”之间这段属于自己的光阴里,努力让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一些。

或许,死后的世界是另一个浪漫的、不一样的梦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笔:《另一个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