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方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 改变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进改变。但是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标和规划。从这个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得到的果实。
>> 个习惯并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则。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 生理发育成熟不代表智力或情感也同样成熟,反之,生理缺陷并不代表智力或情感发育不足。
>>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生理上无法独立(残障)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
>> 独立远比依赖要成熟,可谓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却不是最高成就。不过当前社会总是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许多个人和组织也堂而皇之地以此为目标。大多数励志类书刊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人际沟通和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的矫枉过正,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摆布和利用。
>> 以下几章先讲述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于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
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能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真正独立之后,你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致力于更为性格导向的“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四、五、六所讲授的团结、合作与沟通。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等完全掌握前三个习惯之后,才能开始后面的练习。如此安排顺序是为了让你进步得更快,我不建议你用几年的时间一门心思地修习前三个习惯,直到满意为止。
>>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因为它们基于原则,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础,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并通过不断学习和结合其他原则以实现螺旋向上的成长。
>>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后对他们面临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两难选择,但这正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好分数与刻苦努力之间的平衡,是清洁的房间与良好的亲子关系之间的平衡。
>>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
>> 不论你的现况如何,都请相信你与你的习惯是两码事,你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沐浴在新习惯的阳光里,过上高效、幸福和互信的新生活。
>>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
>> 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
>>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了彼此,甚至还称赞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把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1/2),不以妥协为目标(1+1=11/2),也不仅仅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 看到—做到—收获
>> 父亲曾说过:“你都做不到,那就没人能做到。思路决定一切。我们谈论的还不够。如果你想获得微小的进步,就改变你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改变你的思维。”
>> 我父亲对原则的感觉和对思维一样强烈,他向我们保证,如果我们按照原则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定会成功。
>> 我们首先要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习惯一、二、三),然后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习惯四、五、六)。
>> 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消极被动
>> 习惯二:漫无目的
>> 习惯三:要事最后
>> 习惯四:你输我赢思维
>> 习惯五:先谈论,再倾听
>> 习惯六:成为一座孤岛
>> 习惯七:耗尽一切
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 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以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地图。
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还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 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社会之镜”(Social Mirror),即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以及周围人群的意见、看法和思维方式来进行自我认知,那无异于从哈哈镜里看自己。
>> 然而,这些零星的评语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与其说是影像,不如说是投影,反映的是说话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点。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否认条件作用的影响巨大,但并不等于承认它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 由于人类特殊的天赋,用计算机程序打个比方,人类可以自创程序,完全不受本能和平日训练的制约,因此动物的能力有限,人类却永无止境。但是如果人类也活得像动物一样,听命于本能和后天环境,凭借着集体意识行动,最终也会受到限制。
>> 人类独特的能力将我们与动物完全区分。对这些能力加以开发和锻炼,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感。
责任感(Responsible),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 “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 已故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 在感情上,这个说法一时很难让人接受,惯于怨天尤人者尤其如此,但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可能说“我有权另做选择”。
>> 因此,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
>> 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 我们也可能有幸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身处困境——或罹患重病,或严重残障——却始终顽强拼搏,令人钦佩,发人深省。他们超越了痛苦和环境,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并对他人产生了震撼,以及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Experiential Value),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Creative Value),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Attitudinal Value),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观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观。
>>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应该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但这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我经常建议有意跳槽的人采取更多主动,不妨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仪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单位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Solution Selling),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
前来咨询的人通常都不否认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求职或晋升,但是又常常以各种借口拒绝采取必要步骤来实践这种主动。
>>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找到好工作的人往往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享其成。他们只要有必要就会立即行动,并且一以贯之地遵照正确的原则,确保顺利完成工作。
>> 主动是人的天性,虽然主动性有时处于沉睡状态,但只要经过唤醒就会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尊重他人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社会之镜,让他们在镜中清晰而又不失真地照出自我。
>>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加上聪明才智,差别就更大了。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之间的差别可不仅仅是提高20%~50%的效率,如果积极主动的人在智力、意识和敏感度方面技高一筹,那么差别就更大。
>>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会发现这些都会在我们的人格地图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是否积极处世的真实写照。
>> 左边一栏的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 推卸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
>>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来人间,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 我们聚焦于影响圈,着眼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结果真的有效。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
>> 只有当我们在影响圈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思维方式时,我们才能获得改变自己的正能量,并最终也影响儿子。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担忧,我们就能改变现状。
>> 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 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
>> 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正如俗语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清晰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 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
>> 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次次做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克服情绪的掣肘,获得人生的尊严。
>> 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知识、技巧和意愿都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的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 全部精力投放到影响圈内,从各种小事开始,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而不是吹毛求疵;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事端。
>> 在婚姻、家庭和工作中,都可以试行这个原则。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或文过饰非,犯了错误,就要诚心悔悟并从中吸取教训,致力于影响圈内的事情,从自我做起。
>> 如果能对选择的自由加以善用,那么假以时日,自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反之就会越来越小,直到只能够“被动生存”,即按照他人——父母、同事和社会——的意志生活。
我们要对独立意志的天赋善加利用,对自己的效能和幸福负责,对身边的环境负责,这是后面每一个习惯的基础。
>> 行动建议
1. 花一整天,听听你自己和周围人的语言,你使用“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等消极回答的频率有多高?
2. 根据以往的经历,想象一下将来遇到什么会让你变得消极。假如你关注的是影响圈,再考虑一下这个场景,你能怎样积极回应?用几分钟时间,在头脑里鲜活地描绘那个场景,设想你用一种积极方式进行回应。你只需要随时提醒自己被动刺激和主动回应之间的区别,不要忘记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3. 找出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倍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步骤,并付诸行动。
4. 试行“积极主动”原则30天,写下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 人类的本能就是伪装受害者。除非时刻注意,否则这种倾向就会悄悄潜入,你就会开始因为自己的问题抱怨外界的力量,父母、配偶、上司、天气、政府、环境,以及无论是谁的“那个人”。
>> 其实,我们并不是受害者。我们是主导者。我们是创造生活的力量源泉,我们有自由选择。但是我们需要一直提醒自己。
>> 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的知名主任,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研究的领域是关注影响圈带来的好处。在他的图书《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中,他认为幸福来源于三个方面:1. 基因;2. 环境;3. 你能控制的事情。他的研究发现,基因和环境带来的幸福要远远少于第三类:你能控制的事情。因此塞利格曼总结道,要想获得幸福应该关注你能控制的事情。
>> 为了停止代际之间不好的行为模式继续传递,我们可以利用人类的四种天赋:自我
>> 意识(我们能够置身自己之外思考并观察我们的好恶的能力),良知(判断对错的能力),想象力(我们设想新机遇的能力)和独立意志(跳出所有影响因素之外行动的能力)。
>> 自我意识是另外三种天赋的催化剂。只有能够有意识脱离自我,并且审视它,仔细思考你的想法、感觉和情绪,才能有基础用全新的方法去使用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你才能真正超脱。你超脱了自己的背景、过去、心理负担,就像我的朋友做到的那样。
>> 记住,积极主动成为第一个习惯一定是有理由的。在你下决定自己要掌控一切之前,你无法运用其他习惯。
>> 积极主动还有两个表现。首先,对人生负责;其次,采取行动。就是如此简单,要成为主导者,而不是受害者。不要等着生活对你下手,要对生活出手。成为生活的掌控者,而不是一个乘客。根据设想而活,而不是跟着过去而活。
>>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 (一)培养积极主动性
积极的人使用积极的语言:“我能”、“我要”、“我宁愿”等等。消极的人使用消极的语言:“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想想过去几周内自己以消极方式做出回应的两三件事情。描述一下自己是怎么说的。
1.
2.
3.
>> 现在,想想在同样情况下自己可以采取的几种积极的回应。请写在下面。
1.
2.
3.
请记住,在下周仔细倾听自己使用的语言——你的语言是更积极了,还是更消极了?
1.
2.
3.
(二)你的圈子有多大
写下你在本周内所面临的各种
>> 挑战和问题。它们分别归入哪个圈子?你的瞬间回应又是什么?
>> 你需要设法让自己的影响圈逐步扩大。从这两个圈子中各选一个你打算在下周改变应对方式以克服的挑战。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回应以更有效地应对该挑战?
1. 影响圈
2. 关注圈
(三)采取主动
>> 找出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令你倍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找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付诸行动。
试行“积极主动”原则30天,写下自己的影响圈有何变化。
你是否有什么事情一直想做,但又觉得缺少天赋、时间或能力?为了克服自己的弱点,你应当做些什么呢?一周伊始,你又能在本周做一件什么事呢?
>> * 如果你能开发自己的一项新才能,你希望是什么?
* 如果你能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旅行,你想去哪里?
* 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你想改变哪一件?
制定让你实现以上三个愿望的计划,把它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