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第三届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市拱墅区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做强可信生态,引领智慧未来”为主题,汇集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众多海内外嘉宾,共同就分布式技术的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设计开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会上,BSN的多位全球生态合作伙伴带来了多场高水平主题演讲,内容涵盖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对新业态发展潜力的展望以及对分布式技术发展成果的总结等各个方面,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于创新技术的发展路径、落地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入思考,极具前瞻性和参考性。接下来,我们将为所有关注分布式技术和公共IT系统发展的读者呈现这些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本期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信息化推进办处长赵会义的分享,题为《粮食行业信息化探索现状与区块链技术应用展望》。
演讲全文整理如下,为便于阅读,有所编辑修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说起粮食,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陌生在哪里?平时大家除了去乡村游玩之外很少直接接触到粮食种植,对于从粮食收割以后到进入餐桌以前这个流通的管理,大家可能更是不熟悉。
下面分四个部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粮食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最早从业务需求开始。当我们把一堆粮食放到仓库里之后,我们无法得知粮库内粮食内部的各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得用传感器来逐步检测它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而判断粮食的储藏状态。从上世纪70年代起,我们开始发展粮情检测,到2000年左右随着数字传感器的应用,将温湿度、气体等多模式的新型传感器集成应用的粮情检测,成了我们行业应用最成熟、也是最广泛的物联网感知底层的一套设备。
进入十一五、十二五以来,结合本身职能以及推进粮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粮食行业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开始逐步发展信息化,说起来有几个节点:
2005年粮食局印发《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及建设的技术要点通知》,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起点,从仓储开始逐步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
进入十三五,我们通过优质粮食工程开始大规模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国家进行了整体规划,提出“1+1+4”建设模式,其中两个“1”是各省要建立自己的省级平台,国家要建立国家级的平台,“4”是指对粮库、粮食交易中心和批发市场、重点加工企业、粮食应急配送中心这四个对象重点开展粮食信息化改造。对此我们提出两个目标:
1.两个全覆盖。包括政策性粮食信息化的全覆盖,以及各类储备在线监管的全覆盖;
2.把我们底层节点上的所有信息与国家级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目前31个省、自治区全部省级平台已经接入国家平台,形成大量的数据。我们以后如果进行区块链的建设,实际上一个重点就是要对我们的一些节点进行改造。
这里我以智能粮库为例,介绍下粮食信息化的应用场景。粮库信息化主要是围绕它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流程来开展的,我们主要建设的包括智能出入库、智能仓储、粮情监测、智能安防,这是我们各个级别库里典型的几种应用。
智能出入库大家很好理解,交粮食的车进入粮库首先要刷卡,取得车辆信息,以信息流为主导,后面对粮食进行扦样化验,如果质量合格,进入下一步的称重,称重之后一方面要保证物流,也就是粮食进入仓库,另一方面要保证金融流,及时对交粮的农户或者大户进行资金的支付。这个应用在各个粮库中使用得非常广泛。
涉及到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建立了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底层涉及到一些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检测系统现用得最多的包括对温度、湿度、气体、虫害和数量的监测,在此基础上要进行通风控制、熏蒸控制、气调控制、低温控制以及内活流的控制,也就是说对作业形成自动控制。
在此之上,我们还要做智能分析,比如引入气象行业的云图概念,将分散的一个个检测点,通过大数据换算,换算成能够感知粮仓内每个点的温度或者湿度的变化,便于保管员或管理者快速感知整仓各个位置粮情的变化,进而进行保粮的作业。
第三、智能安防。对于粮食行业有一些特殊的点,例如我们的保管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每天有一个操作叫进仓,如果粮食中有了害虫要进行熏蒸,熏蒸的气体氯化氢是有毒有害的,再叠加上粮仓一旦进入粮食,上层的空间是有限的,在这些条件之下,作业环境是非常有限并且危险的。为了降低保管员的危险,我们就开始用高清摄像头随时扫描粮面,这样来降低他的危险性。另外,结合出入库系统,我们安装了一个摄像头来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不但能够提高作业效率,而且在防欺诈或者解决争议时,都能作为我们的有效支撑。
最后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一般要建设库内质量追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以库存识别代码的集成系统,这样构成粮库的基本系统。也有一些库建设了专家系统,包括一些粮情分析、质量分析、业务分析都是在底层数据集成基础之上来开展的。
并不是每个粮库配属都是一致的,大家如果去我们行业调研会发现有这样四个层级:
1.高配库功能配置,各省在建设过程中会挑出条件好的粮库进行高标准配置,特别在智能化方面要进行加强,为后续进一步推广做一个案例基础;
2.标准库功能配置,我们大多数的库里要配置这些系统;
3.基础库功能配置,仓容较小的粮库相对应的系统配置;
4.简易库功能配置。
根据库不同的功能,为它配备不同的系统,让我们既能保证基础功能,又能取得良好的数据集合。
可以说到十三五末期,我们整个粮食系统实现了上下互联,能够形成大数据系统,已经有数据沉淀并且得到了一部分有效应用,这就是我们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们也面临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国家战略安全观的转变,提升了粮食、能源等的安全站位;第二个问题是国家对于粮食安全本身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去年以来粮食的监管成为国家纪委的重点任务;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十四五整体规划,粮食系统颁布了七大工程,其中对于粮食信息化要进行数字化支撑。这些政策性和需求变化对信息化有了新要求,特别要求我们要将整个新技术的应用提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在这段时间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将区块链技术与行业需求结合起来。第一个需求大家比较熟悉,叫做粮食质量追溯。粮食质量追溯是消费者和管理者一直追求的一个功能,尤其是消费者,希望知道买到的粮食是不是与它标称的粮食质量和价格是匹配的。这个功能需要我们把从田间种植到收获、到储藏、到加工、到批发、再到零售终端的信息串联起来。以前我们也曾尝试过,但是遇到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可信性不够。区块链的特性可以满足这个要求,所以行业里面的中化集团开展了一个区块链溯源尝试,把种植原粮到加工到成品粮流通进行了串联,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参与者能够无偿把数据贡献出来、共享出来。能够提供出加工层面的数据之后,就能够构成食品区块链的溯源。从订单开始,到农产品标准、到种植方、到收获、再到整个交付,形成了一个完全闭环的可追溯。不同的使用者从整个系统得到相关信息,可以保证从粮食种植到吃到嘴里是一个完整闭环可信的数据集合,对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这是我们根据需求尝试的第一个应用。
第二个应用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点——粮库智能化的升级。现在的智能化粮库更关注业务和操作本身,实际上它的主要应用还是在粮库内部。但实际上粮库需要的不单单是本身的操作和业务基本管理的数据,还要向外延。例如作为一个购销管理者,非常想知道这批粮食外部的价格什么样,以便在收购博弈之中取得良好的效益。这意味着在一个封闭的环境还需要向外拓展以取得需要的数据。有一些粮库目前在信息化企业的支撑下梳理了整个链条,把它梳理成身份链、合同链、金融链、能源链、质量链和经营链这几个链,之后又梳理了整个数据的来源和相互交互的关系,构建了可信的仓单,保证整个数据集合的可信应用。
第三个应用的例子是科研与实际的结合,叫做粮情的预测预警。我们当初通过科研项目构建,想通过集取全国的粮食粮温数据,来预报某段时间内我们的粮食安全是否会发生问题。在实际构建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单单要获取自己的粮库内部数据,还要和气象部门、粮食原始提供部门以及一些其他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否则我们很难形成区域性的粮情预警。这个过程中初步运用区块链概念,把数据进行了一个可信化的交换。但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什么?我们数据应用之后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如何体现?这部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最后我想再简单分享一下我们的几点思考:
第一,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BSN是一个基础资源,在这个基础资源之外,包括各个部委、各个行业内部都有自己的软硬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利用?如何保证我们在新的建设过程中不重复建设?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加入BSN之后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二,如何实现部门与行业间的快速资源共享。快速资源共享我相信没有问题,我们想讨论的是行业和部门之间数字资源的匹配问题。我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一般的行业与粮食行业需要天气预报的频率是不太一样的,在两个行业之间,供给和需求会出现匹配差,如何在今后的资源共享中,根据具体需求不断完善资源的可用性,这可能是我们今后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第三,标准规范问题。大家都在尝试,希望以BSN联盟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可以快速为大家推出一批技术规范。
最后我想说的是区块链部署后的智能应用问题,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区块链,我们去建设它最终是为了应用。当我们拿到数据,却只是把数据用作单一展示,这并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也就是不能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良好应用。所以我在这里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的建设和应用应该结合得更加紧密,能够做出特别好的范例来,无论从数据交换的规范、数据交换的匹配,还是最后实际行业场景的应用,都能够做出适用性更加广泛的更好的例子来。
这就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