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知识点

          1. 现代医学的组成:预防、保健、治疗、康复。
          2. 康复: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理能力,使其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P1)全面康复包括:医疗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P1)
          3. 康复的目的:康复以整体的人为对象,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局部与整体功能水平为主线。以提高生存质量,最终融入社会为目标。(P1)
          4. 康复服务方式:机构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P1)
          5. 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老年人群。(P2)
          6. 康复医学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介入、综合措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7. 康复治疗的常用治疗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8.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
          9. 康复预防 P2
            1. 一级预防:是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为有效,可见降低残疾发生率70%。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优生优育、严禁近亲结婚、加强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孕期及围生期保健;预防接种,积极防治老年病、慢性病;合理营养;合理用药;防止意外事故;加强卫生宣教、注意精神卫生。
            2. 二级预防:是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可见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治疗结核、高血压等;基本的手法治疗:如创伤、骨折、白内障手术。
            3. 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可减少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康复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言语治疗以及假肢、支具、辅助器、轮椅等;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还包括应有的社会教育。
          10. 康复医疗工作必须在伤病的早期进行,直至患者回归社会或家庭。急性期的康复一般1-2周。(P4
          11. 康复医学从注重功能障碍处理方法的严韭,也逐渐重视病理变化的消除。(P6)
          12. 康复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综合医院应是开始康复的最佳场所,住院期间是康复介入的最佳时机(P6)
          13. 残疾:是指因为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状态。P7
          14. ICIDH残疾分类:P8
            1. 残损(impairment):现改称为“身体结构受损”,是指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2. 残疾(disability):现改称为“活动受限”,是指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致人们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3. 残障(handicap):现改称为“”参与限制是,指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一个人正常的(按年龄、性别、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15. ICF,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P9
          16. ICF分为功能和残疾(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参与),背景性因素两大部分。P9
          17. 开链运动:指运动链的远端没固定在地面或物体上,远端节段可以自由活动。(P15)
          18. 闭链运动:指运动链的远端固定在地面或物体上,近端可以自由移动。(P15)
          19. 曲面关节之间的基本运动包括滚动滑动转动。(P16)
          20. 应力刺激对骨的强度和功能的维持有积极的意义。(P18)
          21. 根据运动中不同肌肉的功能,将肌肉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P20)
          22. 肌肉收缩形式: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速收缩。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的基本不变。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有关节的运动。(P20)
          23. 组织因持续受到特定载荷而随时间延长发生的拉伸过程,称为蠕变。组织因受到持续拉伸而随时间延长发生应力减小的过程,称为应力松弛。(P21,应用于牵伸,如对挛缩的组织进行滑轮牵伸利用蠕变,将挛缩的组织拉长到一定长度后进行石膏固定利用应力松弛原理)
          24. 频繁的关节运动可导致关节软骨的疲劳、磨损。(P25)
          25. 冲击性运动对髋部骨骼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快速行走时,腰椎的载荷比直立位增加1倍。慢跑时,腰椎的载荷比直立位增加1.75倍。等长抗阻训练时无骨关节的运动,可实现疼痛最小化和靶骨骼受力最大化。(P26)
          26. 制动5-7天后,肌肉重量下降最明显。(P28)
          27.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P38)
          28. 痉挛多见于锥体束病变,强直多见于锥体外系病变。(P38)
          29. 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P39)

            1. 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
            2. I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R0M之末突然出现的卡住,然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3. I+: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的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4. II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的移动
            5. III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困难
            6. IV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1. 肌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P38)
          2. 徒手肌力检查MMT肌力分级标准:(P40)
            1. 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2. 1级: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3. 2级: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4. 3级: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 4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6. 5级: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3. MMT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还未出现分离动作的患者。(P40)
          4. RM(Repeatic Maximum):最大重复次数。(P45)
          5. 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关节活动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大尺度。(P45)
            1. 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是人体自身的主动随意运动而产生的运动弧。
            2.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是通过外力的帮助而产生的运动弧
          6. 步态周期:是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空间位置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支撑相占步行周期的60%,摆动相占步行周期的40%。(P49)
          7. 人体重心位于第2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P51)
          8. 异常步态:(1)偏瘫:划圈步态(2)截瘫:跨槛步态(3)脑性瘫痪:剪刀步态(4)帕金森病:慌张步态。(P52)
          9.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P53)
          10. 平衡的分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自动态、他动态)(P53)
          11. 平衡的维持机制: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P54)
          12.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P55)
          13. 代谢当量(METs):音译为梅脱,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1MET相当于耗氧量3.5ml/(kg.min)。代谢当量与热卡有对应关系,其换算公式是:热卡=METs×3.5×体重(kg)÷200 。(P58)
          14. 最大METs<5为残疾的指标(P58)
          15. 心电运动试验的分类:极量运动试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低水平运动试验。(P59)
          16. 主观用力计分(RPE):是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用力程度衡量相对运动水平的半定量指标。一般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要求达到15-17分(P60)
          17. 正常人运动负荷每增加1MET,心率应增加8-12次/分,收缩压相应增高5-12mmHg。运动中收缩压越高,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反尔越低。(P61)
          18. 心率血压乘积(RPP):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代表心肌耗氧的相对水平。运动中RPP越高,说明冠状血管的储备越好(P61)
          19. 无氧阈:体内无氧代谢率突然增高(拐点),或血乳酸和乳酸/丙酮酸比值出现拐点时的摄氧量。(P62)
          20. 失语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P66)
          21. 构音障碍: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的言语运动控制障碍。(P66,与失语症的区别,一为外周一为中枢)
          22. 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 、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进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分类:(P94)
            1. 基本或躯体ADL(BADL)
            2. 复杂或工具性ADL(IADL)
          23. 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及计分法(P95):进食、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梳头)、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上下楼梯。(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效益最大)(P95)
          24. 物理治疗的分类: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人称三大项(3M)。(P98)
          25. 神经发育疗法NDT: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P99)
          26. 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CIMT: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P100)
          27. 镇痛TENS疗法:又称为经皮神经电刺激。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达到镇痛、治疗疾病的方法。(P104)
          28.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是用低频脉冲电流,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刺激已丧失功能的器官和肢体,以所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P105)
          29. 干扰电疗法:同时使用两组频率相差0~100Hz的中频正弦电流,交叉输入人体,在电场线交叉处形成干扰场,在深部组织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中频电流。以这种干扰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干扰电疗法。(P107)
          30. 蓝紫光疗法主要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P109)
          31. 关节松动术I、II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III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IV级用于治疗因为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活动受限。(P120)
          32. 关节松动术分级(补充,Maitland法)
            1. Ⅰ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2. Ⅱ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3. Ⅲ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4. Ⅳ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33. 矫形器:是装配于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一类体外器具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矫正四肢、躯干的畸形或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并补偿其功能。基本功能:稳定与支持;固定与矫正;保护与免负荷;代偿与助动。(P141)
          34. 助行器: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手杖、前臂杖、腋杖、平台杖。助行架、行走器。(P143)
          35.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P151)
          36.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是脑卒中最常用的评定运动模式的一种方法。(P153,教材表述有错)
            1. 1期:迟缓期,无随意运动 无任何运动
            2. 2期:痉挛期,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
            3. 3期: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4. 4期:部分分离运动,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 5期:分离运动,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6. 6期:正常,运动接近正常水平
          37. 脑卒中康复时机选择:病情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P154)
          38. 脑卒中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康复治疗(P154-155):(1)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2周,相当于Brunustrom分期l2期。本期的康复治疗为一级康复,其目标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的正确摆放和体位的转换(如翻身等),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感染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并发症。对偏瘫侧的各种感觉刺激、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其他相关的床边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同时,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体位的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每2小时翻身一次。
            2. 被动活动关节。
            3. 床上活动:①双手叉握上举运动(Bobath握手)②翻身③桥式运动。
            4. 物理因子治疗与传统治疗
          39. 脑卒中恢复早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此期患者从患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患肢,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本期的康复治疗为二级康复,其目标除预防常见并发症和脑卒中二级预防外,还应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ADL相结合,注意减轻偏瘫侧肌痉挛的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1. 1)、床上与床边活动   2)、坐位活动   3)、站立活动  4)、减重步行训练 5)、平行杠内行走    6)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 7)物理因子治疗8)传统康复疗法 按摩等) 9)作业治疗  10)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11)言语治疗(详见P155页)
          40. 肩手综合征(SHS):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痉挛、过度牵拉腕关节或手受到意外伤害。临床表现:突然出现的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浮肿及疼痛,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直至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P158)
          41. 68.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总分15分,睁眼情况(1~4分)、肢体运动(1~6分)和言语表达(1~5分)。GCS分数:≤8分为重度脑损伤,呈昏迷状态;912分为中度脑损伤;1315分为轻度脑损伤。(P161)
          42. 69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是大脑广泛性缺血性损害而脑干功能仍然保留的结果。诊断标准:(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执行指令(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3)睡眠-觉醒周期存在(4)不能理解和表达言语(5)能自动睁眼和刺痛睁眼(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活动(7)下丘脑及脑干功能基本正常。以上7个条件持续1个月以上。(P162)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害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特征:脊髓休克、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控制障碍、痉挛、排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P166)
          43. 脊髓损伤ASIA的残损分级:(P172)了解内容
            1. A:完全性损伤:S1~S5无感觉、运动功能。
            2. B: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有感觉功能无运动功能。
            3. C: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但一半以下关键肌肌力在3级以下。
            4. D: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且一半以上关键肌肌力均大于或等于3级。
            5. E:正常:运动、感觉功能正常。
          44.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P186)
          45. 骨性关节炎(OA):一种常见的关节炎,是一种非对称性、非炎症性、无全身征象的疾病,也称退行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病或增生性关节炎。(P190)
          46. 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P211)
            1. 软组织型:又称颈型,症状以疼痛、发僵为主。(疼)
            2. 神经根型:多发生于C5/6、C6/7、C4/5间隙。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痛并有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麻)
            3. 椎动脉型: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表现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等。(晕)
            4. 交感型:可表现为交感N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乱)
            5. 脊髓型:脊髓刺激症状。麻木、无力、软弱、严重者可致瘫痪,大小便障碍,卧床不起。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病人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软)
          47.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是L4-L5、L5-S1、L3-L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P218)
          48. 骨矿密度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为正常;降低大于等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49.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分期(P227,了解内容)
            1. Ⅰ期:(住院期)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发达国家为3-7天。
            2. Ⅱ期:(出院至病情稳定期)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5-6周。
            3. Ⅲ期:(较长期的稳定状态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时间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冠心病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及隐形冠心病。康复程序一般为2-3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有人将终生维持的锻炼列为第Ⅵ期。
          50. 冠心病康复治疗的适应证(P227,了解内容)
            1. I期:(稳定,无疼痛,HR小于100次/分,无心衰、休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分,无心衰、严重心率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2. II期:(稳定,家庭生活无障碍)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代谢当量(METs)以上,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
            3. III期:(临床病情长期稳定者)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隐形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型术、心脏移植后、安装起搏器后。过去被列为禁忌证的一些情况如病情稳定的心功能减退、室壁瘤等现正在被逐步列入适应证的范畴。
          51. 冠心病康复治疗(P228,了解内容)
            1. Ⅰ期康复:目标: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治疗方案: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生命体征一旦稳定,无并发症时即可开始。(1)床上活动(2)呼吸训练(3)坐位训练(4)步行训练(5)大便(6)上楼(7)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8)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
            2. Ⅱ期康复:目标: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4-6METs,提高生活质量。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此期在患者家庭完成。治疗方案:散步、医疗体操、气功、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活动强度为40%-50%HRmax,RPE不超过13-15。一般活动均须医务监测,较大强度活动时可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在家属帮助下逐步过渡到无监护活动。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目标: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此期可以在康复中心完成,也可以在社区进行。方案:全面康复方案包括有氧训练、循环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医疗体操、作业训练、放松性训练、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有氧训练是最重要的核心。
          52. 压疮的好发部位:骶尾部、足跟、股骨大转子、后枕部、坐骨结节等骨性隆起表面的皮肤。垂直作用于皮肤表面的机械压力是导致压疮的主要原因(P275)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