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353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年初开始写新媒体文至今,我n度陷入瓶颈。
热点新闻看得义愤填膺,但真把观点写出来,翻来覆去就说了一个角度,怎么看怎么单调,半点没新意!摔!
别人的推文,典故用得如鱼得水,到自己写的时候,想破头都没能找出来几个合适的例子。哭!
想要把主题升华下……想了半天没找出来一个合适名人名言。囧!
一篇稿子写完+润色至少需要两天,再加上等审稿的时间,一来二去,热点已经变成昨日黄花。杯具!
……
解决以上问题,最好的办法建立“第二大脑”,即整合自己的素材库。
结合其他作者整理素材库的方法,磨合了五个多月,我找到了6个实用的小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 “借来”的创造力
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我总觉得自己的观念不够新颖,
一直被人质疑也自我质疑着,我写出来的东西是否有人看?
但看了很多大V的文章后,我发现:
创新不是凭空去创造一个观念出来,
而是在于对原有事物的融合,
是在读到的、看过的、听过的理念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将这些不同的理念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进行搭配。
许知远曾说《奇葩说》讨论的东西,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话题,根本不值得聊。
马东回答,“创新是前沿学者的事,大众媒体是让没有接触到过的人接触。”
创造力,不一定需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也可以是形式上、语言上的创新。
so~
安心在新事件里,用自己的语言说旧的观点吧。
02 灵感捕捉
坐车、上下楼梯、买菜、倒垃圾、逛街,
甚至只是刷到抖音上一对小情侣撒了个狗粮……
灵感这个小妖精,说来就来了。
但小妖精就是小妖精,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走的时候还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随手将想法记录下来,至关重要!!
就我个人经验,
蹲厕所的时候特别容易灵感爆发(可能是那个时候心境比较平和吧?),
现在上厕所都会带上手机,不用来刷头条微博,就是当个记录工具。
灵感被记录下来了,如果不梳理,还是很快会弃你而去,
3天1次对记录下来的灵感进行回顾整理。
太久不整理,容易想不起来自己写下灵感的初衷;
每天整理,又会觉得两三分钟的事还专门记挂着去做,有点烦,
差不多三天一次,刚刚好~
03.耐力至上
第二大脑的完善,更需要耐力而不是爆发力。
随着不断学习整理,形成自己的思考,
慢慢把这些信息直接记录到第二大脑中,归到相关联的主题中,
虽然没有一次性完成一个主题的积累,
但是可以同时推进十个主题创造,
每天完成一点点慢慢累积慢慢完成。
04 给未来的自己减负
以前,我总是蜜
汁自信,以为有谁能我更了解自己?
难道我还能把我写的笔记给忘了??
事实证明,不但会忘了,而且是常常会忘。
我喜欢写读书笔记,但过阵子去看,
总是想不起来自己记录的原因是什么。
举个例子。
今年4月,我摘抄了《纪伯伦全集》里的一句话,
“对他们来说,满斟在杯里的,只是葡萄酒而已。”
当时做的批注:「从来不做,最后就是错过。」
隔了一个多月再看到这俩,
我脑子里全是雾水,这什么和什么啊?
只能再去翻看原书,
才发现摘抄的内容来源于一则故事:
一位老翁有瓶特好的葡萄酒,
他一直想要放在“特殊的一天”去喝,
结果直到他死了也没等到这个“特殊的一天”,自然也没有喝到葡萄酒。
而在他的葬礼上,宾客云来,直接将他这瓶珍藏的葡萄酒给喝了。
我感慨于老翁没有等到“特殊的一天”,才有了批注。
所以,为了给将来的自己减负,
我现在会尝试将整个的思考过程详细写下来。
刚开始写详细过程一度很愤懑。
以前看一本书记录下来的东西可能是“10”,
现在能记录下来的东西只剩“5”,
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把“10”都写出来。
但后来想清楚就释怀了,之前写下来的“10”,多是多了,
但是之后复看时,往往会因为不知所云选择跳过那些内容,
记录了=没记录。
而现在的“5”少是少了点,
但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什么,
而且它们是我在“10”里面精选出来的“5”,
反而是真正的积累。
05 从“1”开始
我们对一个事物无法着手去做,往往是因为我们要面对一个从零开始的局面。
第二大脑中会积累很多你看过的素材,尝试搜索关键词,吸收灵感,
这些平时刻意收集的素材可以让一篇稿件从“1”开始。
比如我前几天写的一个展现量在73万+的微头条,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我看到马伊琍聊
她离婚后,
经历了人生至暗低谷,
反而被身边的人说变得温柔了可爱了。
那这能写什么呢?
我之前收录过马伊琍一篇文,《写给每一位背奶妈妈的一封信》。
信中写了她在母乳喂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艰难,以及她绝不放弃的决心。
由此可知,她是一个特别特别特别要强的女性。
一个特别要强的女性,逐渐变得更柔软更可爱,
这样的变化是极具反差的。
刚好可以聊聊她在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故事后她对自己的思考又又是什么?
……
一一前后串联起来,一篇成稿就出来了。
06 想法二次利用
想法不是一次性的,回收利用效率更高。
在第二大脑中,把想法等积累准备好,可以作为材料反复利用。
以突发事件的写稿为例,突发事件一般都会伴随生死离别,
而生离死别相关的稿件,
基本可以以“你以为的来日方长,其实是后会无期”为主题做纵向深入。
而上一次事件经过,是下一次写稿的素材,这类做法,在各个观点类公众号中体现的是最明显的。
6个构建第二大脑的方法聊完了,
最后想说,
我们
只能记住自己动手创造的东西。
看完书、写读书笔记,记录想法,会对这些信息更加熟悉。
但是当我们将自己看到的想法,做过的笔记,
结合想要聊的事件,
做完整的思考和分析,
完成一篇有逻辑、有观点的文字内容时,
才是最好的整理材料的方式,
愿想要写作的人,都能建立拥有一个让你写得更轻松的“第二大脑”。
—End—
如果文章有用,点个“在看”,就是对你恰最大的鼓励啦~
ღ( ´・ᴗ・` )比心
参考素材:
1、油管up主 Ali 视频《To build up your second brain》
2、《How to take smart notes》以及豆瓣评论
3、李敖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