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 从《恋爱般的花束》到《纽约的一个雨天》看阶级对爱情的影响

经历了情人节档三部灾难性的国产爱情片的洗礼后,接连又上映了两部国外的爱情片,日本的《花束般的恋爱》与美国的《纽约的一个雨天》,仿佛是在给国内的导演们演示爱情片应该怎么拍,也是在提醒观众们应该选择看什么样的爱情片。

《花束般的恋爱》与《纽约的一个雨天》从影片所表达的故事内容来看其实是类似的,都是在讲关于“合拍”的故事。

《花束》中麦与娟因为生活志趣合拍相识相恋,又因为现实的压力使得两人出现频率不一而最终分手。

《纽约》中充满文艺气息的盖茨比与对事业野心勃勃的艾什莉虽然是情侣但三观并不一致,最后盖茨比终于意识到自己与艾什莉不是一路人时毅然放手,而选择在傍晚六点时去中央公园音乐钟下等待与他志趣相投的姑娘茜。

类似的故事,前者拍出来的是悲剧(对于两位主人公而言是bad ending),后者拍出来的是喜剧。

一种原因是两部影片出自不同国家不同导演之手,环境就决定了影片的结局

《花束般的恋爱》从影片名字上就已经很好得体现了日本的「物哀」美学,恋爱就如花束般终将凋零,但总有那么一些也如花束般美丽的瞬间,因此结局是悲剧,是场空欢喜是可预见的;而《纽约的一个雨天》出自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之手,他的影片就是浪漫爱情喜剧的代名词,都不需要多做猜想就能知道影片的类型风格。

但决定两者故事走向各异的根本原因是影片主人公所处的阶级不同,麦是无产阶级,而盖茨比是资产阶级。

麦在学校里是个文艺青年,每个月可以靠着父亲给的五万日元生活费和靠自己打零工过活,但是一进入到社会,当麦意识到在父亲停止给生活费后画插画并不能养活自己时,只能选择打工挣钱,不然就得回老家跟父亲一起做烟火,而当一个人从学生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后,便很难回去了,生活被繁杂琐事充斥着,再也读不进以前喜欢的作家的新作,于是麦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为资本卖命的无产阶级劳动者。

但这样累死累活工作,换来的却是娟的不理解,不过转念一想也能理解为什么娟会觉得张口闭口都是钱麦让人讨厌,爱情观念不符是其一,麦前后关心自己的程度不同是其二,两人所处的阶级不同是其三。

其实娟的家庭也算是小资产阶级,父母是广告商,能跟奥运会合作,家里是小别墅,最开始找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母亲的唠叨,而辛辛苦苦通过考证获得的工作,也能以不喜欢为由轻易换掉,娟并没有实际上的金钱压力,而麦却有。

学生时代的爱情美好在只需要想着如何对眼前的他/她更好,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爱情暴露在社会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会迫使着双方拿出一些时间精力来抵抗这些压力,给到对方的爱便不会像原先那般总是直线形增长,也许变成了曲线形缓慢增长,但在对方看来却是低于以前的标准,于是变成对方口中的一句“你不爱我了吗”。这种情况在无产阶级打工仔麦的身上便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也想更爱娟,但现实条件不允许。

在我上篇写《花束》的文章中有一句「浪漫爱情主义无法在资本主义的笼罩下长存」,也许需要再加个前置条件,「浪漫爱情主义无法在资本主义的笼罩下长存,除非他们有钱。

所以盖茨比就没有麦那种世俗的烦恼。

盖茨比看似游手好闲,厌恶世俗,不愿参加父母举办的秋季聚会,更不愿搭理那些社会名流,但实际上他是资产阶级的骄子。对各种文学艺术信口捏来,平视社会中接触到的一切人与事,钢琴弹得好,歌曲唱得好,对金钱也敏感,随便玩玩赌马扑克都能赢个五千一万美元,妥妥的资产阶级圈层的厉害的孩子。

反观艾什莉,虽然家中也有钱,但是却充满了一股乡村暴发户的味道,眼界与言行并没有随着家族财富的积累而上升一个阶梯。可以说她们家的财富已经够上了资产阶级的门槛,但下一代的教育与修养尚存在一定差距。

口口声声要写出好文章的小记者,在几个中年男人几句夸奖赞美之下就迷失了自己,以为自己已经踏入影视圈,实际上只是他们当下的玩物,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下一个年轻貌美的“记者”进来后,她的名字也将被遗忘。

盖茨比与艾什莉的不搭从影片开头就已经揭示。盖茨比介绍着自己的周末计划,艾什莉丝毫没听,而在为即将采访大导演兴奋着,当提到要去曼哈顿时,艾什莉说起自己小时候去过两次,因父母买了一大堆铂金包和劳力士表而只花了200美元高兴着,此时盖茨比脸上露出了尴尬但不失礼貌的微笑,他知道那些都是假货。

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眼界的不同,眼界尚可通过后续环境的改变而扩大,但三观的不搭却无法强行凑合。

盖茨比喜欢在雨中行走,坐着马车漫游在中央公园,艾什莉觉得他是有一点亚斯伯格综合征,盖茨比哼着爵士乐的歌词,艾什莉故作高深得认为那是莎士比亚的台词。两人观念上的分歧是十分巨大的,而这种观念上的不合拍决定了他们的结局,因此盖茨比最后选择了同样喜欢看《汉密尔顿》音乐剧,同样觉得在雨中漫步是浪漫的茜。

有些圈层是无法强行融入的,艾什莉代表的是极力想融入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们」,盖茨比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守门员,艾什莉虽然因为父辈的努力拿到了在场上踢比赛的资格,但因为个人能力以及场上队伍整体水平的不足,总是被守门员挡在了球门外,很难进球打开资产阶级圈层的大门。

古语说门当户对还是有点道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杜绝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交流,既然结果会牛唇不对马嘴,那么在最开始就把两者分开,不失为一种好的结局。

有意思的是影片并没有在明面上讲述盖茨比与艾什莉圈层无法融合的事,相反影片一直在以盖茨比的口吻对资产阶级进行自嘲与贬低,而对外人一直在表扬称赞艾什莉的优秀,抬高艾什莉的身份,可这种抬高却与艾什莉自身表现出的眼界行为不符,形成巨大的反差,实际上暗戳戳地嘲讽了艾什莉这类想真正融入资产阶级圈层的人,奈何阶级有壁,圈层有别

从《花束》到《纽约》,从无产阶级到小资产阶级到暴发户再到资产阶级,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阶级的不同对主角们爱情观影响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他们拥有不同的结局。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聊 | 从《恋爱般的花束》到《纽约的一个雨天》看阶级对爱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