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格物致知”形成深度认知的产品

中国传统哲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从古至今,“格物致知”有各种解释,一般认为指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与物“格”斗,把这个概念灵活运用在当今的商业世界里呢?

亨氏的“番茄酱笔”

亨氏公司的一个高管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里发现了一件事:他有一次去朋友家里,发现朋友的孩子特别喜欢把番茄酱挤在面包上做一个笑脸。这个小孩本来不爱吃饭,但是只要在食物上画出一个笑脸、红心,或是写上一个字母,小孩就变得特别爱吃了。

这个事情让亨氏找到了灵感。他们专门生产了一种瓶装的番茄酱,能像挤牙膏一样把番茄酱挤出来,还像一支特殊的笔,可以在面包上画出各种图案和字母。

这个产品一推向市场就非常畅销,亨氏番茄酱的销量大大突破了之前的天花板。

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 “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地让一个旧产品获得新市场。在很多商业案例里都能看到这一点。

因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都不过是一种对于客户需求的认知表达而已。你的认知限度就是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限度,只有突破你的认知,才可能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成功实现基因突变,推出新的物种。

侦察兵:“火力侦查”捕获关键情报

我们都知道,司令官应该是部队里最聪明的人,但他们经常做一些很“愚蠢”的决定,远远没有在前线的侦察兵聪明,原因在于,司令官在认知上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使他的认知不断固化、退化、萎缩,甚至变质,活生生地把司令官从一个聪明人变成一个“蠢人”。

这种特殊的免疫系统,只把那些它认为不会对人造成痛苦和伤害的信息和感知材料放进来。

跟这种人打交道,实际上是跟一些既定的标准、标语、口号、模式、说辞在打交道——哪怕是面对面跟他说话,也没办法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推心置腹的交流。这种人每天都在获取新的信息,听取新的意见,但这些新信息和新意见也都是“旧”的,是经过这个免疫系统认证批准以后进来的。

正如朋霍费尔说的,“与这样的人争论既无用又危险”:

无用:只要你的观点和材料跟他的既定东西不一致,他的感知系统就是自动关闭的;

危险:如果他是一个司令官,而你只是一个侦察兵,那你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位置。

要优化和升级自己的认知,必须要将自己的身份从“司令官”切换到“侦察兵”。

但实事求是地说,侦察兵看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

尽管侦察兵通过自己火眼金睛地观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情报,但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开战,阵地上最重要的一些设施、据点,侦察兵并没有看到。比如突然进攻的时候,很隐秘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地堡,或者当部队开进的时候,突然遭到了三面的炮击——最关键的敌情只有在开战以后才能知道。

这有点儿让人绝望:当你知道这个情报的时候,这个情报对你来说已经没用了。那么,如何在没有开战之前就能知道最关键的情报,避免自己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陷阱中呢?

静观式的侦察可能捕捉不到真实的情报,只有“火力侦查”才可能获得关键情报。

敌方的实力只有在最紧急、最危险的时候才能完全暴露出来,最好的侦察就是制造一个类似于真实开战的场景,这样才能捕获那个情报。

“格物”:与物“格斗”

无论是“番茄酱笔”,还是“火力侦查”,其实都是一种“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常的解释是“自己的内心有各种规范和条理,然后将外在的材料纳入到我们已知的规范和条理,放到我们内心的格子里,形成一个认知”。

但明朝的时候,有人不满于这种静观式的认知方式,重新定义了“格物致知”:把“格物”的“格”定义为“格斗”的“格”。

格斗就是正面近距离的冲突。通过近距离接触、互动、冲突、博弈,获知对象的真实状况。所以“格物致知”的“格物”就是与物格斗、与物博弈、与物互动。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格物”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认知。

如果“格物致知”是一种认知方式,那么静观式、非互动的感知就不是真正有效的认知。真正有效的认知是接触,是冲突,是博弈。这种意义的“格物致知”在精益创业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我们既有认知的一个表达,这种认知很可能是错的,甚至全盘皆错。那么,如何纠正和优化你的认知呢?

很简单:快速将这个体现你认知的产品推向市场,用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火力侦察和佯攻。在佯攻过程中,发现关键的客户需求信息——这是对客户需求的新的升级认知。接下来,把这些升级的认知马上注入到新版本的产品中,再把它推向市场。

事实上,一个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产品只是一个结果,而形成这个产品,需要一次又一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非致命的失败去不断换取新认知,最终生成一个对客户和市场有深度认知的产品。

不光产品如此,任何商业模式都是如此,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商业模式。

《基业长青》的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愿景和战略都是历时而变的。很多人都觉得,伟大的公司都是来自于一个伟大的构想,一个伟大的、正确的起点,但现实的情况是,伟大的公司最初甚至可能是从错误中不断起步的。但是,它们都是凭借着强大的价值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愿景,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一点一点走向成功。好公司的发展都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格物致知”形成深度认知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