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逆行者”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一段话:

“我多想告诉他(在树林的茅屋里生活的每天辛苦劳作的爱尔兰人)我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黄油,不喝牛奶,也不吃鲜肉,因此我不必为了要得到他们拼命工作;而且既然我不用拼命工作,也就不需要拼命地吃饭,因而我的伙食费用数目就很小;可是由于他一开始就要茶、咖啡、黄油、牛奶和牛肉,他就不得不拼命工作来偿付这一笔支出,这样一来开支越来越大,他就越拼命工作。”

想了想,这本书我买了有15年了,但至今未曾安下心来读完一遍,这么多年来它仍像装饰品一般地被搁置在家里的书架上。嗯,所谓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欲望再次大于所需,想来都觉得惭愧。不过上面那段话确实像清风一般带给了我很多的平静。

是啊,喧嚣的年月,这样寡欲的文字似乎不太契合这个时代。就像是在逆行一般,总觉得要“鼓起勇气”才能选择这样的心态。

周围的亲友、打开网络看到的网红、商家广告、社会舆论......它们无一不在对你灌输各种各样的消费观念“你需要这个”“你一定要买那个”,潜台词里好像在说“你不需要知道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真的需要,我知道你需要”。被漂亮的、或者低价吸引,眼花缭乱,不自觉就装进了购物车。

所谓的创造需求。

包括在工作中,我们也时常说:要教育市场、要教育用户,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要告诉他们其实他们有这种需求。

都说,不要在饿肚子的时候去逛超市,因为会买到不需要的东西。

生理上饥饿的时候最容易大脑缺氧、丧失理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那么,心理上的“饥饿”,也会诱发类似的症状吧。当内心贫瘠,只能依靠外界的能量填充自己时,也会掉进这样的陷阱吧。


生而为女性,似乎天生就要面临很多的诱惑。衣橱里的衣服、鞋、包,化妆台上口红的色号,眼影盘,似乎总是少一件。(嗯,其实我对这方面的物欲没有那么强烈。)

而最近的新冠给我们、起码给我自己的教训就是,宅在家的这些日子中没能用上的“日用品”真的就不是“必需品”。而这个年龄的我、趁着还没遇到更大的灾难,需要去早早学会区别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锦上添花。

所以,正如梭罗说的那样,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需要那么多。没有那么多向外求的欲望,自然也不会心累、也不用去为了这些欲望而拼命地劳作。

毕竟,欲壑难填。


有人期待疫情后会迎来报复性消费。也有人说“报复性消费”不回来了。

我不知道大环境究竟会怎么变,起码我自己不会去报复性消费了。最近在家呆久了,习惯了三餐自己做,也吃惯了蔬菜丰富又健康营养的饭菜,已经不那么想念餐厅中昂贵又营养偏颇的食物了。而且,看着银行卡中突然攒下的钱,心里还是很开心,甚至会为了这种开心而再减少一下消费。要知道,在疫情前我也基本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月光族。

其实,我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写下了“清心寡欲”这个词。当时似乎是被雷击一样突然冒出了这个词,而一查,还真有这种说法。那时,我还把这个词当QQ签名、blog签名,一直挂在头像的旁边很多年。

这个词虽然一直在我心头,但我也知道,想要做到太难了。要不断和自己的内心斗争下去。

但我觉得,与这种欲望斗争的痛苦,应该比被欲望支配的痛苦要小。


所以,克制欲望。

同时,物尽其用。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没有经历过物资短缺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年被鼓动着,都太容易浪费、甚至学着去浪费。不断消费,不断浪费。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句子,忘记原文是怎样了(并且没搜到),大意是:你遇到的好事、得到的福气,能享,是你的福,而有福不享,是德。

是的,好运气不是平白而来,都是自己曾经积累的福报。而有福报不享尽、去珍惜,甚至留一些,则是积累自己的“德”,非常难得。


这次疫情,我们钦敬那些奔赴战场、战斗在一线的“逆行者”。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以微小的行为去做一名“逆行者”,去抵抗这个欲望横流、引人堕落的时代的洪流。


人真的很无力又渺小,所有的事与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很多抓不住的事物,看淡、不抓也罢。



❤ 今日的takeaway:

克制欲望,物尽其用,积累德行。当一名消费时代的逆行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费时代的“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