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入冬前的一碗热汤

岁月在文字里流淌 人生在聆听中升华

入冬之前 来碗热汤


树上的叶子渐渐地掉了不少,有的树种,剩下了稀稀拉拉的树冠,有的树种,虽然叶子还算茂密,但已是一片的金黄。

深秋的黄叶

不知不觉间,秋天来了,又走了。随着最低气温跑步降到零下,我们迎来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也是全年第十八个节气。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字面意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没有什么特殊的深意。秋天嘛,就要有秋天的样子。

霜降三候

我不由得把秋衣扎在秋裤里,把秋裤扎在袜子里,再裹紧厚实的冲锋衣,以示对秋的基本尊重。

民间有“贴秋膘”的说法,这在古代,也是符合四时节律,注重养生的做法。现代人大量使用空调、暖气,自身对热量的需求相比古代有所减弱,不再需要囤积那么多的脂肪来过冬。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菜篮子里五花八门,什么反季节蔬菜、大江南北山珍海味都能吃到。很多食物也不再是秋日专属了。

中国入秋进程

所以我个人认为,时至今日,“贴秋膘”的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已经远大于生物意义和医学意义。我一向不怎么凑这个“贴秋膘”的热闹,不过,岁属深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早晚来一碗热汤,倒也不负恩泽。哈哈,前几年大火的《甄嬛传》,我到现在都还一集没看,只是这甄嬛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在龙城太原,早上的一碗丸子汤,那是不得不说的美味。太原人习惯于把比较正宗传统的丸子汤叫成是“老太原丸子汤”,以区别于其他做法和口味的丸子汤。我个人认为这更趋向于一种地域性的统称。

我以前经常跟随B哥去喝“老马家四季牛羊肉丸子汤”(参见本号连载小说《B哥-永垂不朽》)。这家老店以前开在府西街上,市第二人民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丸子是纯牛肉的,调好的馅儿,搓圆了丸儿,炸至焦黄,外酥里嫩,劲道香美。汤,是头天晚上就拿大骨头熬好的,凌晨再起来用慢火煨上,里面放了一些药材和香料,具体的配方那是商业机密啦,最正宗的,估计只有老马师傅晓得。

老太原丸子汤

有人要喝丸子汤,就拿大勺舀一把丸子放汤里煮好,再配上海带丝、金针菇、冻豆腐,一碗香气四溢飘着油花儿的丸子汤就新鲜出锅了,胖胖的阿姨总要问一句:“葱花儿香菜都要了吧?”老马家是清真的店,外食莫入,也不能喝酒。主食是油酥饼子。桌子上放了咸盐和胡椒面儿。我一般是习惯要多加点胡椒面儿,再倒上一股咱山西的老陈醋,拿勺子搅和匀了,喝一口,通通透透,浑身热乎,那叫一个滋润啊,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如此用料和下功夫,这一碗丸子汤相对于其他的丸子汤,可算是不便宜了,当然了,按照老太原喝丸子汤的规矩,可以免费续汤,只要你能喝得动,汤管够。但要注意一点,别把丸子和豆腐都吃完了,拿个空碗去找人家续汤喝,不讲究,也不好看。

只是可惜呀,这一碗,现在再难喝到了。

另外一家比较好的,是柳溪街金刚里的“闫记”丸子汤,B哥以前经常说闫记的汤熬得好。我现在也去得少了,偶尔起早去一趟,排队的人倒是不少,对于我来说,却总是感觉少了当年的那个味道。我还曾经起个大早,从东山跑到河西去喝网红店“晨礼记”的丸子汤,也是门庭若市、来客络绎不绝。太原人对丸子汤的热爱,可见一斑。

我们老家喜欢喝一种叫“甜汤”的热汤。具体做法是把土豆和豆腐切四四方方的小块儿,再分别炒到微焦,抱了团儿,锅里烧水把土豆和豆腐下进去,等熬到由清变浑浊,出锅趁热撒上葱花儿香菜,有的喜欢滴几滴白酒。也是寒冷冬日里,一碗美味的热汤,越喝越暖和,越喝越舒坦。

我一直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小时候,家里经常做“甜汤”,我却不怎么爱喝。长大以后,能喝到的少了,我反倒是越来越觉得有味儿了。偶尔喝一顿,觉得整个人都沉浸在土豆和豆腐混合出来的那种馥郁香甜当中,仿佛喝下去的,不仅仅是一碗热汤,还有醇厚的岁月。

还有很多常见的热汤,比如头脑、玉米馓(sǎn)子、南瓜小米粥、皮蛋瘦肉粥、羊肉泡馍、冬瓜羊肉汤、馄饨、油茶、老坛酸菜方便面、红枣豆浆、姜丝儿可乐、捧在手心里的优乐美、唱一首歌就送一杯的网红蜜雪冰城……嗯,看能把这些个捏在一块儿,我明显是一个不拘一格、不习惯按常理出牌的人(看我多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嘿嘿)……

抬望眼霜染了那层林醉,听风起又见了那雁南飞。秋天,再见!

最后附送一张我自创的熬粥秘籍吧。五六年前写的啦,字儿是丑了点,但是咱秘方好使呀。

自己研制的养生粥熬制秘籍

岁月无常  慨当以慷

笑看红尘 信笔由缰

你可能感兴趣的:(「霜降」- 入冬前的一碗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