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怎样被神话成妖的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上偏能用火攻。

图片发自App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将诸葛亮平生丰功伟绩描绘的淋漓尽致。从小时候起,每每翻读《三国演义》,卧龙先生诸葛亮一直是我倍加崇拜的一个人物。

罗贯中先生几乎把所有的能够想到的神机妙算与丰功伟绩全部罗列到他的身上,各种堆砌组装,成就了千古第一的智慧之神。因而从小他在我心目中不仅是一个超级智慧的化身,更是一个神一样的人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可以说没有他的存在,也就成就不了蜀汉的大业。指挥的每一场战斗,使用的每一个计谋,凡是由卧龙先生指挥的战斗,凡出自诸葛军师的计谋,总是手眼通天,算无遗策,无不让人大呼过瘾。好多人也许都和我一样,一直是在内心当中把诸葛丞相当成一个偶像一般的人物。

年岁渐长翻看的书也越来越多了,来自不同书籍里的不同的声音,也让我对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历史总是客观的,演义小说毕竟只是小说,所以真实的情况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往往大相径庭。

回看那幅浓缩了诸葛先生平生功业的对联,对联写的很工整,很大气。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对联中这些事大多数也都不是出自诸葛亮的手笔,而是后人为了塑造他的伟大形象,堆砌罗列硬加上去的。

一直为人称道的赤壁之战,其实是大都督周瑜全程谋划,亲自指挥下来的。在这场重大的战役当中,诸葛亮当时仅任刘备手下的军师将军,只是负责后勤工作。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谋划火攻,奇借东风的壮举。真实情况是因为当年周瑜在当地所居多年,对季风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他知道每逢隆冬,总是会有几天刮东风。哎,历史总是爱开玩笑。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演义里写的那么神。可以说他是个政治家,而且更倾向于是一个外交家。他在孙刘联合当中确实出了很大的力量。不过他也没有小说中写的那样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

儿时读三国时,非常感佩六出祁山的执着。感叹他那种不服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当时蜀国是三个国家当中国力最弱的,正如他《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既然蜀国是这三个国家当中情况最差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穷尽国力,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致使民生凋敝,战乱四起。我们可以说他是为了先帝的遗志,但更多的我们看到他越老,越着急北伐,因为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所谓的大业,所以与其说是一种报国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时至今日,演义之外有好多声音,指责他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

图片发自App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刘禅对于诸葛亮言听计从,凡事都依照相父所言。仿佛诸葛亮在蜀国当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倾朝野,大全独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没有自立为王,却一心一意辅佐着并不聪明的后主。这也是后代一直称道的地方,他这分忠心也为历代君王所推崇。

但琢磨真实的历史,我们发现其实诸葛亮的处境在朝中也并没有书中所描写的那么好。当时蜀国朝中也是党派林立,他依然也陷于党争之中,艰难斡旋,左右掣肘。

其实关于神话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罗贯中个人所为。早在罗贯中完成《三国演义》之前,民间已经有各种话本,坊间传闻,闹市说书,都对诸葛亮的传奇津津乐道。这其中也影响了好多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正如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呕心沥血。另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更是表现了诸葛亮在文人、士大夫心中那不可撼动的地位。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仅仅是坊间流传,以讹传讹吗?其实更多的是统治者,或者说整个统治阶级,他们人为塑造了诸葛亮神的形象,以至于后世越发夸张,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因为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总强调君权神授,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强调忠君爱国,忠字必须排在任何一件事之前。

所以,统治阶级要塑造出诸葛亮这样一个神话的形象,他能够呼风唤雨,他能够决战千里,但他对他的主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有这么大能力的人,他都没有造反。统治阶级正是通过塑造完美的诸葛亮来引领一个舆论导向,更是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做一个忠君楷模,给民间一个效仿的对象。

纵观历史长河,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是却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神一样的人。

与此雷同的被神化了的还有忠义武圣关羽。他也是民间群体或者是一个特定阶层,人为塑造的一个忠义的形象。包括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或是温酒斩华雄等脍炙人口的章节,其实都非关羽所为。只是民间需要这样一个忠义的化身,需要这样一个神的形象,所以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武圣忠义化身的人物。

同样,还有刘备,我们需要或是渴望这样一位贤明仁德的君主,所以才会把是他的不是他的都安在他身上,塑造这样一个完人。所以才会在历代的三国类的话本,或是演义小说当中,都有一种浓厚的“拥刘反曹”的情结,这也表现了一个老百姓当中的内心向往。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如诸葛亮这样的智者的化身,如关羽那样忠义的化身,如刘备那样仁德的化身……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舆论导向,不管是老百姓内心中那心灵的慰藉,还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我们需要这样被塑造封神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是怎样被神话成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