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以新科技的教育,将为我们的学习创设更多真实的情境

01

看过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的人,应该对刘天池老师都不陌生。她在接受一期节目采访时曾经提到,现在年轻演员的演技里普遍缺少真实感,因为他们的生活空间太局限了,不会在真实的生活当中观察。

而一个演员如果没有透气的空间,没有生活感受,他演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干瘪的,谁教也没有用。其实,她说的这种情况,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和孩子来说,同样受用。

我联想到的是儿子学画画一事。他最近在画画班学习得不是很开心。上一次的绘画课,老师要求小朋友们在纸盘上画梅花鹿,儿子很快就画完了,当然他画得很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按老师的话说,他不应该没有美、丑的概念。

我明白老师的意思,因为环顾全班小朋友,只有儿子画的梅花鹿像一只小鸡,最让老师恼火的是,他是不到2分钟就画出来的,根本就没有思考应该要怎么画一只鹿。

儿子很委屈,在他看来,他就是照着老师黑板的模板画的,只不过出来的效果“很不像”而已。看着儿子委屈的脸,我的内心有各种不解。

不解之一就是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可以画得“很像”,而儿子就是画“不像”呢?不会儿子真的没有绘画天赋吧?

不解之二就是我之所以送儿子来上画画课,就是希望老师能帮助他在画画上面有所长进,可是反过来为什么老师批评儿子没有“美丑”概念,也没有帮助他呢?

我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却隐约地感觉到这样的学习方式和要求似乎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按照我个人的想法,四五岁大的孩子学画画,画梅花鹿,至少应该先让他观察一下真实的梅花鹿是什么样的,接着询问并引导他明白这个梅花鹿有哪些特点,最后再让他画出他眼中的梅花鹿。至于画得像不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千个人心中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02

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没有让孩子触摸到客观的世界,如我们的老师只是让孩子照着某个式样图画画,那这样的画永远都是假的,在孩子的心中他永远不会有鲜活的感受。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是,知识大部分用语言描述的多,确实,人的语言有时候是威力无比的,但有的时候又是非常乏力的,它无法带给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既视感。

如果缺乏探索和实践,那么那些主观的或者机械的、僵化的、死的知识就会成为人们思维的一种方法。

有一教育学者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动力和热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每个人的个性和潜能,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育应尽可能缩短课堂与真实生活及社会之间的距离,并且保证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这样才可以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03

事实上,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可以为缩短课堂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搭建实现的桥梁。

比如说今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掀起了一阵VR热潮,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VR技术所带给人们的特殊的沉浸式体验。只要我们能够模拟出真实的外部环境,就可以让人们通过第一视角感知他人的世界。

利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VR让参与者与环境互动,投入情感。多感官的体验让人们能够感觉自己身处虚拟环境中,并且他们的身体和大脑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

鉴于VR技术所带给人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是如此地真实,目前关于VR技术的应用探讨已经越来越白热化。

比如说,VR技术已经成为了心理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有研究人员发现,VR的代入感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学习换位思考的能力,避免过度苛责自己。除了治疗患者,VR还能成为医疗员工的培训课程。

事实上,研究人员还发现,VR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模拟人类的生活处境,同样也可以用来模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借助VR,你可以成为一名流浪汉,也可以成为一头奶牛。

可想而知,如此具有代入感和沉浸感的VR技术如果能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的话,那无疑就会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注入更多鲜活的机会与体验。

我们期待辅以新技术的教育能够让孩子进入更为客观与真实的社会,因为只有沉浸在这个社会之中,他们才能以真实的视角察看这个社会中不同群体和不同职业的生存状态,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或许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辅以新科技的教育,将为我们的学习创设更多真实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