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关于和解的故事

今天说说《俗女养成记》。这是一个有关“和解”的故事,双线并列,讲给你听为什么陈嘉玲会成长为现在这个陈嘉玲,这个故事里面甚至没有坏人,最“坏”的可能还是她自己,因为临阵退婚,似乎“一事无成”。什么样的人生都有存在的必要,我想这个剧也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点。

整部剧熬过第一二集,之后就十分好看又好哭,我很喜欢第四集嘉玲分手和辞职的表达,第四集一开头,江大荣说差一点就是什么都没发生的意思那就不重要,然后自己花生过敏送医院,到后面嘉玲辞职像是神的召唤“飞”过人群,都真实而生动,而最好看的是第五第六集,第五集讲少女嘉玲离家出走,爷爷面对自己的心魔,一家人和爸爸收留的陌生人在旺福的《等待雨散》下团圆。第六集嘉玲找到“我的志愿”,到最后她说我的志愿已经不是自己的志愿了,那篇作文被爷爷裱了起来,上面写着“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两集是利用结构和技巧将全然不相干的两件事拧成了一件事,就像夏天里爬上藤的葡萄,一圈一圈缠绕着,晶莹通透。

这部剧它朴实,它在最后不过就是讲俗女的完成,阿嫲阿妈和嘉玲,她们没有大的心愿,她们只会更明白自己是什么。阿嫲唱歌给自己的时候,还有女主遇见小时候的自己的时候,我和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小李同学真的好感慨。是啊,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做自己,不要忘了去拥抱生活最本质的快乐和温暖嘛。

很多地方故意用很夸张的方式呈现,可能因为演员们都是剧场出身,这样的阵容非常华丽,小女主也表现优秀。极力描述女性与社会价值观的搏斗,身为女儿、媳妇、婆婆、大龄未婚女子所要背负的重量,而陈竹升也把一个老实古意怕老婆疼女儿的爸爸诠释到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婆媳过招桥段。

好看的喜剧总能在笑泪中抚慰人心,儿时的回忆简直太经典,足够超越时代与地域,仿佛是你我曾经经历过的故事。小嘉玲实在太会演、太可爱了,应该说这家人实在太可爱了,每一个眼神与互动都搭配得天衣无缝。真的好喜欢陈家这家人-偶尔固执偶尔温柔的阿公、刀子嘴豆腐心的阿嬷、乐天知命又诙谐的嘉玲爸、任劳任怨也是最重要支柱的嘉玲妈,还有浸淫在这样氛围里成长成鬼灵精的小嘉玲,与长大跌跌撞撞后终于找回自己的陈嘉玲,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熟悉感,跟着笑闹、动容,也回望了曾经无比纯真的自己。

这部剧打破我以前对于台湾的喜剧都很低俗恶趣味的印象。太喜欢陈竹升了,希望他拿个金钟!我知道其实那个时代,并不是轻松的生活喜剧,但这部剧以流畅轻快的节奏和情节淡化了时代的沉重,诙谐处理当时的压抑与辛酸,时而夸大逗趣,时而蜻蜓点水,让不同年龄层的人看了都能会心一笑。

它最终导向的还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家园回归,假设有一个地方永远向你张开怀抱,且里面的家人仍能畅通无阻地和你使用同一套语言系统,真正的接纳和包容。残酷的现实是,共同的语言系统在成人离家后难以寻回,这不仅是我们与父辈,也是父辈与他们父辈的共同命运。也许的确有一个地方是随时随地可以退守回归予取予求的,我称之为回忆。

如果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家庭,一个人的人生会柔软很多。最后二十分钟的大团圆,的确温润了干枯的心,母亲接纳儿子的心路历是叫人心向往之的爱的证明。而都市里那些无路可退的陈嘉玲们,人生半途想转身清零的出路在哪里,哪里能觅回童年时那间不敢踏入的闹鬼屋,并亲手刷成自己的童话梦?于是我分外惦记那些下落不明的女子,坚决拒婚的姑姑,偷写情信被毒打的阿娟,她们后来如何了?可有获得与之匹配的自由与人生?

这是一部属于台湾集体记忆及疗愈的戏.....埋在剧情里各种搞笑的梗。各种骗人眼泪的情节。同个语系里相似的文化唤起的熟悉的记忆,各种无法言说的共鸣。又一部笑完哭哭了又继续笑的剧,也给了众多女子一帖去忧解燥解焦虑的药方:

我希望你永远是自由的,因为我一生热爱的就是自由,你不需要和自己和解,我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自由决定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俗女养成记》关于和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