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莫急

    最近看了篇链接,大意就是香港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连受精日期都精确计算,确保孩子们出生在1-4月,入学后比同龄孩子大,自然有优势。

      作为中国家长,我一直觉得中国家长焦虑严重。在河北的时候,身边朋友同事都在讨论办天津户口的事,确实天津高考优势太大,入户门槛和房价都比北上广低,很多过来人都说自己孩子在河北考不上现在的大学。我和张先生也犹豫过,我还是果断选择来南方。没想到来南方,家长都是焦虑的。儿子的小学是市十大名校之一,为了这个我怀着老二卖了原有房子换了学区房,每周末看房每个周六日都一万多步,十一假期下面见红差点住院。十一月底,我手腕上带着临产住院环,在医院的催促下签下了购房合同。如今回忆起来,都不知道当初是不是被打了鸡血。现在妈妈们聚在一块儿聊起来,有各种为这个学校折腾的,只有我是从最远的地方折腾来的,还放弃了深圳户口。

      昨天去香港做个检查,等待的时候旁边有个奶奶问我家妹妹多大,我说两岁半。她问有没有上幼儿园呀?我说还没。她说:我孙子都上了,我们这边两岁就要上,学唱歌呀学跳舞,你们选择哪几个幼儿园啦?我囧啊,我说还没考察,她很惊讶,还没考察?哎,我很无奈地耸耸肩,有什么关系吗?

      瑞典是诺贝尔奖获奖较高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很轻松。再说德国,他们培养小孩子们的是习惯和思维。香港朋友跟我说,孩子上幼儿园要面试、小学要面试,短了哪个培训班都可能给面试带来影响,一个星期日她女儿有四种课,说有的有六种。在深圳的跨港小学生,除了要每天花大量时间过关外还要在深圳花高价上芭蕾、乐器和英语班为的是才艺不被香港孩子落下,英语能跟上香港学校的全英文教育。

    就是说,香港的孩子们从两岁起就被推着往前走。张先生说他小时候都没上过幼儿园,不是照样上大学?我说时代不同了。不过就连我这个焦虑的家长都觉得香港太过了。

    可是不过分有什么办法?八零后、九零的童年可以跳皮筋、踢键子、打沙包、玩轮滑,唱歌跟着磁带学。现在的孩子,想玩的哪一项没被商业包装?来报名吧,一期一万多,这个是训练孩子感统的,那个是练体能的,还有练乐感的,等等,话说只要被包装上就有经济效益。儿子哪天不想去上课,下楼发现除了妹妹那么大的孩子在玩儿他没有同龄朋友玩儿,为啥?都去上各种课了!属于孩子们的星光,变成教室的灯光;孩子大汗淋漓的笑声只能在教室中传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有规律有秩序的带领下,在开着冷气的教室里进行的。视力不好?去学乒乓球。个子不高,去打篮球。长期空调房条件下,鼻炎、过敏,再去看医生。总之就是学学学。忽略了青山绿水,一家人饭后散步的时光,忽略了任何自然在一起的融入。成长离开了绿色,如同温室里人工培育的植物离开了阳光风雨。熙一个同学跟妈妈说:“我跑不过熙,他太快了,妈妈,给我找个教练,教跑步的!”


熙熙在学击剑



      我的童年在东北长大,大雪的晚上,写完作业干什么?楼上楼下乱窜,一会儿去他家一会儿去她家,看看电视,下下军棋、跳棋,打打小天才,一个寂静的冬日傍晚过得也很快乐!现在,如果外面下大暴雨,恐怕熙熙要在网上连外教学英语吧!小姨来我家,经常听我催熙下围棋,开始她还很积极搬出棋盘和围棋,看熙抱着Ipaid走了,几次后她才发现,问我:“在网上下围棋是吗?”我说:“是的。”她有些失望。也许她觉得那应该是很好的和熙熙交流的机会,但是这个时代还是用电子产品把它替代了,因为熙很可能下完棋还要画画,画完画还要洗澡,所以没有时间用传统方法下棋。诚然一代又一代生长的时代不同,使命不同,面对的世界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感受总该是相同的吧?我们的孩子少了些什么。


熙熙学乒乓球



    给孩子多些自由,多些空间,让他们在其中感知人际关系的微妙,相互之间交流玩耍,其实是生物体最原本的需要。

    正如那篇写香港育儿赢在受精时间上的文章最后说:我们不过都是蝼蚁,请不要用短跑的方式让孩子跑马拉松。是呀,我们老百姓,虽有千番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让孩子的童年先感知快乐、安全、爱才最重要。

    地域不同,教育的不均衡确实会造成差距。熙熙去农村跟表弟玩,两个人只差三个月,小表弟什么都跟着熙熙,画画、拼乐高、玩魔方样样为熙熙马首是瞻,差距显而易见。我就在想,以后乡村孩子的竞争力在哪?也许是朴实的性格?可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他们是否有机会慢慢来?张先生那个单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很难在这个时代被复制了。

    今天要说的是:教育,是让人优秀的最好途径,只是请放松心态,不要过犹不及,拔苗助长。教育,也不一定非要与金钱挂钩,一切,恰到好去,才是最佳!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莫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