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巍:高也!形声字。从山,从魏,魏亦声。魏是古代宫门上的楼台,即魏阙,如《淮南子·本经》:“魏阙之高。”又如《周礼·太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
“山”与“魏”联合起来表示“象山一样高大”。本义:山体强壮高大。如《水经注·浊漳水》:“巍若仙居。”明汪克宽《吴山赋》:“楼观巍峨而叠起。”
巍引申为伟大。如明徐显卿《大阅赋》:“巍乎! 绍万亿祀之大统。”《淮颍赋》:“巍者,高山不弃细尘杯土”。
魏国或魏姓之魏,本来也写作巍,后人省去山旁,并且读为去声,于是魏便成了魏国或魏姓的专用字,跟巍字分道扬镳了。
委和鬼组成了象征“高大”的魏,那么委和人组成为何成为代表日本的“倭”了呢?因为,三国时期的中日关系非常友好,魏国皇帝曹睿把代表自己国号的“魏”字去右边表示祖先的“鬼”字舍去,加上左边代表友人的“亻”结合就成了倭。
“倭国”、“倭人”就来源于此,并没有贬义。日本曾出土过“汉委奴国王”印章,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改名为日本。
汉献帝刘协被迫把帝位禅让给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刘协的玄孙刘阿知为了躲避司马氏的压迫,带上了2040人就去了友邦倭国生活,为倭国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那么,“倭”字为何成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呢?倭字不是曹睿发明的,《诗经》中就曾出现过倭字,如“周道倭迟。”倭迟是迂回遥远的意思。
黄帝有个妃子叫倭傀,因长相丑陋闻名,倭也有矮的意思,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用倭来蔑称日本。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小篆字形,与由“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
后与被复杂化,从舁yú、从与。舁指两手抬臼,舁与结合,指双手共举一勺之赐予,本义:赐予也。如:《鸿门宴》:“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生彘肩指生猪蹄。
后衍义:给予、参与、赠与等。如:《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与也指和、跟,如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等。
与也指赞同,允许,如:“与人为善”,《论语》中有:“吾与点”。
与也指交往,友好,结交、嘉奖等,如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与读第四声时,指加入到某事情中,如“参与”。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舜和禹多么崇高啊!他们得到了天下,却不是抢夺来的。”
何晏在他的《论语集解》中说:“美舜禹也,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也”。美即赞美,赞美舜禹的道德和事业都很高大。
据传,舜是得位于尧,尧把天子之位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禹,尧舜禹三位都是圣君。
《朱子集注》中说:“不与,犹言不相关”,不与,就是不相关的意思。所以这章是讲“言其不以位为乐也”,舜、禹虽然有了天下,可是他们心中并没有以这种王位为乐,王位他觉得不相关,因为他们做天子不是享受的,而是为天下人服务的。
陶渊明的《劝农》中有:“舜既躬耕,禹亦稼穑。”孔子的侄女婿南宮适也说过:“禹稷躬耕而有天下”。
可见得舜、禹二人真正是圣人,他们毫无私心,毫不贪图个人享乐,也不会执著名位,真正入了圣人的境界。
在《金刚经》里说:凡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执着于“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皆离,这才叫做圣人。
所以孔子用“巍巍乎”赞叹他们,这是德行之高大,一代圣王。
蕅益大师解释说,“无天下者,亦非巍巍,巢许是也。有天下者,亦非巍巍,寻常贤君是也。有天下而不与,方为不可思议!”这里的“不可思议”是神秘奥妙的意思。
在社会混乱,礼崩乐坏,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赞颂传说中的舜、禹,意有所指。即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和现象。
五帝之舜帝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江苏苏州市人)曾指出:中国上古史的许多说法是逐渐叠加、层层堆积形成的,越往后,所知古史越远;越往后,所言古人事迹就越加放大。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因此,顾颉刚指出:尧、舜、禹的所谓圣王事迹都是不可信的,且其人的有无亦可质疑,应是古代的“神”后来被“人化”而形成,并且首先考察了大禹从神转化为人君的演变过程。
这立即引起十分激烈的论辩,也受到当时官方一定程度的打压。
舜是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名重华,善于制陶,建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为五帝之一。
帝舜是东夷集团继太昊、少昊、蚩尤之后的著名部落酋长。东夷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太昊、少昊、舜、皋陶、伯益等东夷族领袖都曾担任早期华夏族的领袖。
在被司马迁列为中国正史开端的“五帝”时代,东夷集群已分化为许许多多不断重组的部落集团,如著名的蚩尤部、颛顼部、帝喾部、帝舜部、皋陶部、伯益部等,都源出于更早存在的太昊、少昊两大集团。
《元和姓纂》载:“姚,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子孙以姚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舜后胡公妫满封于陈,裔孙敬仲(陈完)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王莽(齐国被灭后,有部分田姓贵族改姓为王)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
北宋景佑年间邵思著《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尚书》云:“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根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十分丰富。
舜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
他在诸冯(今浙江省余姚市,因黄河淤积而消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
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四方部落首领)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另见舜文化、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称姚氏,世代相传,史称姚氏正宗。
因而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东汉在中央政府任尚书的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
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
《中庸》中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相传舜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西晋时期出土的战国史书《竹书记年》中说:舜囚禁尧帝而得到帝位。相传,他还把他的弟弟象流放到偏远之地,后来这个地方就叫象郡。《韩非子》中也不记载尧帝把帝位禅让于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