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无聊?看看这几部电影,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中的大哥大,春节恐怕想不到今年居然会被打上“宅”属性。武汉疫情的肆虐让大家纷纷放弃了走亲访友的民俗,静静地缩在家中与病毒打开了“拉锯战”。饭店、ktv、电影院这些节假日爆满的娱乐场所不甘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药店、医院、超市反而成了门庭若市之地。

春节档本来是中国院线一年最火爆的时段,可是随着疫情的发展,春节档的影片也不得已纷纷撤档。

我在家中闲来无事,细细盘点了一下过去一年在院线的观影,特此向推荐几部个人觉得不错的电影,希望可以安抚大家躁动的心,帮助医护人员将大家留在家中。

标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观影狂魔”,每周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并在朋友圈进行一段“酸文式”点评。


不好意思,2019年名次有所下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么多年看了各种好片烂片,我也形成了一套自己评价电影的标准,不敢说多么权威,只能说这样的影片确实能抓我眼球。

第一,剧情的设计。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合格线就是讲完一个故事,哪怕这个故事再无聊再老套,讲完整了,那就是合格;剧情的出彩、情节的巧妙只不过是加分项。讲好一个故事比讲一个好故事要重要的多。就拿前几年的所谓大作《摆渡人》来讲,看得出来电影制作方野心很高,想表达的东西很深刻,但结果呢?功力不够,故事都讲不好呢就像讲好故事,最后做出了一堆金光闪闪的shit。

第二,情感的表达。情节为骨,人物情感就是血肉了。电影是给大众看的,一部电影的人设是否符合大众心理预期十分关键,不是说人物形象不能特立独行,但是你得给设定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人物言行不能前后矛盾。《小时代》的三观扭曲就是一个反例。人物立起来之后,情感随情节自动酝酿,只要细水长流,不强行煽情,自然足以打动人心。


第三,主题的升华。骨、肉都有了,一部电影能否封神就在于它的主题有没有”灵魂“了。所谓”灵魂“,就是以小见大,从一个故事的讲述上升到人性的表达。《蝙蝠侠黑暗骑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丑何以对抗力量资源都强于他的蝙蝠侠?他的一言一行,残酷却真实,他以人性为食,却也为人性所败。


说完了标准,那么这一年有哪些电影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呢?

1、《白蛇缘起》VS《魔童降世》

近几年“国漫崛起”恐怕是喊得最亮的口号了,在中国,动漫向来是低幼的代表,在长辈们看来,喜羊羊、熊出没这样的动物世界就是动漫的全部了。直到前几年的《大圣归来》,才让大众开始对动漫另眼相看。去年的《魔童降世》更是独霸暑期档,斩获50亿票房,登上中国影史第二的宝座。

不过,2019年初上映的《白蛇缘起》似乎被遗忘到了故纸堆。《白蛇缘起》属于神话故事再创造,与以上提及的两部动漫电影题材类似。但是与它们不同的是,《白蛇》属于成人化的动漫式表达,以白蛇和许仙的另类演绎为主线,穿插着人与妖的爱恨情仇,其中的部分片段更是属于少儿无法“直视”的情节,彻底地对低幼化说了“不”,因此可能导致了部分家长的望而却步。


抛开这些不讲,就去年这两部动漫电影来讲,《白蛇》的故事架构是千锤百炼过的典型好莱坞电影结构,在片头就交代清楚了故事主线,虽然失忆等情节确实老套,但观影节奏和情节推动方面流畅自然,许仙的洒脱,小白的呆萌,这些改编都给人惊喜;而《哪吒》却在开场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人抓不住主线是什么,天劫咒、善恶灵珠、龙族,主次难分,层次不明,再加上哪吒的声线以及熊孩子人设,确实是让我硬着头皮才看到最后。

两部电影都没有什么主题的升华(不要再说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了,都0202年了还在这搞宿命论呢?)因此,从我个人的前两个标准看来,《白蛇》更胜一筹。

2、《送我上青云》VS《半个喜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部分年轻人中开始流行一种“宅丧”文化,人人手捧《人间失格》,张口就是“人间不值得”,熟稔社会现实,但却从不妥协。他们可以向你慨叹三个小时的社会黑暗、阶级壁垒,但你真让他们说自己遭逢了什么,却又一个个支支吾吾,最后以一种貌似看着可怜虫的眼光盯着你,并以“ 你什么都不懂”来表达自己不小心进行维度碾压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被理解的豁达。


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很多,几乎占据了院线的半壁江山。大部分未经过社会洗礼的年轻人能够对所谓“真相”有“真知灼见”,这些电影功不可没。我并不是不喜欢这样的电影类型,只是不少电影都通过这种心理上的同仇敌忾进行投机取巧,掩盖自己剧情的漏洞和空乏的内核。

看了很多《半个喜剧》的影评,大部分都引用了陈佩斯老师的经典语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简直一头雾水?名人名言不是这么用的好吗?悲剧的源头在于无路可走,可硬找一条死路那叫作死啊!


首先看看设定,男主孙同的室友帮他解决了北京的工作和户口。WTF?这是八十年代的设定吧,请不要说什么社会能量大怎么怎么样。现在京户多难搞?社会能量再大凭什么帮你搞?人家是你室友不是亲爹啊。

再看男女主的感情线,我是怎么也想不通男主是怎么爱上女主莫默的。因为她被骗了歇斯底里摔了他的电脑但是赔了钱?因为她相亲被人侮辱才让自己逞了英雄?因为她喝酒了和人对骂很可爱?这样莫名其妙的感情真得不是从过时的偶像剧那里拿过来的吗?

最后,再看看女主的为人处世。女主是一个直肠子,有啥说啥,从不妥协。男主作为对男二卑躬屈膝的跟班,可能是被她的这一点打动了。不过女主的这个性格简直比肠子还直,而且从不愿意去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的做事方式你受不了?别人也受不了?那不好意思,我反正是对的,我不会改,你们不认同我我就鄙视你们。”一个不懂得考虑环境做事的人,是怎么活到三十岁的?

有这些“超现实”的元素共同拼凑,结局是喜是悲,对我们还有意义吗?

8月份上映的小众电影《送我上青云》同样是讲述社会现实,但剧情的处理就高超多了。姚晨饰演的盛男是一个典型的部分年轻人代表:工作几年,积蓄不多,表面潇洒独立,遇事无能为力。同样是到了而立之年,也同样带着一种看穿世事的傲慢,看不起父母,看不起同事,也看不起自己的老板。在她看来所有人都是俗人,都只知道看钱,都是傻缺。


盛男和莫默一样,最开始傲慢地坚守着自己的性格“舒适圈“,但是她在得了重病之后的求生之路上不断地思考着自己这三十年的人生与追求,在经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打击之后,她渐渐地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最后,她重拾了和母亲的亲密关系,重新审视了自己执着却幼稚的爱情观,也真正地鼓起了勇气去面对生活地困难。

有人说姚晨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代女性的社会现状。但要我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所有人面对生活的无奈。盛男面对绝症,她母亲面对着丈夫的出轨,盛男的朋友、盛男喜欢的对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哪个人能彻底摆脱生活中的不幸。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何必要为难自己,接受自己,接受生活不好吗?

这两部剧情片,《半个喜剧》和《送我上青云》,剧情都比较完整,前者的部分镜头确实比较巧妙,但设定和部分情节的逻辑着实让我难以接受,为悲而悲;而后者的人物都比较饱满,感情真挚不浮夸,兼有苦难成长的内核进行升华,高下立现。

3、《利刃出鞘》VS《误杀》

与上面两个小节的踩一捧一不同(我就是这么的耿直),这两部电影我都很喜欢。之所以要拿出来进行对比,是因为这两部电影代表着当前推理作品里最重要的两个流派,那就是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

《利刃出鞘》是近几年我记忆中唯一的一部院线本格推理电影。什么是本格推理呢?就是追求谜题设计的精巧,人物身份关系等只作为动机或者线索,淡化社会以及人物背景。这本来是推理小说的主流门派,而几十年前各个推理大师更是创造出了密室杀人等巧妙的谜题。不过呢,随着各种谜题的挖掘,本格派的创造源泉实在是难以接续,社会派推理开始大放异彩。


社会派推理更注重”写实“,也就是说,案件中的人物不再作为工具人,而是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成长背景,对他们的描写可以丰富小说的内容,淡化读者对谜题的极致追求,从而降低谜题创作的难度。大部分小伙伴熟知的东野圭吾就是社会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探讨他作品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会集中于某个主人公的性格身世而不是这本书的具体情节。

说回到《利刃出鞘》,这部电影属实硬核本格推理,众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没有大书特书,而是只作为”遗产继承人“这一动机掺到案件当中。而事件的推进也是靠着侦探的超高智慧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看到最后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而《误杀》呢,开场就对案件的起因背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观众充满了对主角一家的同情;之后主角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设计来试图与反派进行周旋,最后在一场畅快淋漓的大雨和民怨之中彻底锁定胜局。


本来只是想简单介绍下电影的,一絮叨又说了太多。过去一年好片其实还有不少:《叶问4》《南方车站的聚会》《你是凶手》《决战中途岛》《终结者:黑暗命运》《花椒之味》《沉默的证人》《何以为家》

这些电影,科幻、动作、悬疑、战争、温情等各个类型都有,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自行选择。这两天疫情正在关键时刻,大家一定坚持住啊,在家观影,减少外出,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家无聊?看看这几部电影,总有一款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