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8)白岩松《白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最近,总是看到一些写新媒体文的技巧,那些火爆全网的文章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情节,今日头条的微头条,短短几百字却有着几十万、上百万的阅读量,它们讲的都是一个个迭宕起伏的故事。

巧的是,这几天在看白岩松《白说》这本书,里面也讲了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一些方法和经验。

在书的<沟通>一章里,他谈到自己的职业,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

在传统新闻向新媒体发展的过程里,原来被称为金科玉律的导语“五个W”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在最简短的时间里吸引人看下去的“讲故事”语言,不在乎“五个W”是否齐全。

一 核心是“人”。

不管讲哪件事,如果真讲事儿,别人不爱听,有距离感,一会就困了;但是把“人”的元素放进故事里,听者就会感同身受,就会以相同的情态沉浸在你的故事中。

看到很多小故事里,开头都是我的表妹、闺蜜之类,这些都是利用这些身份来阐述别人的故事,这样更加贴近生活。

二 悬念:与“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

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跟“今天”最有关联的话题。

讲故事,就是一个悬念接着一悬念,提出一个个问题,解答疑惑中吸引读者。

这点我在微头条的写作中,特别有感触。如果页面显示的几行字,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他们根本就不会点开去阅读,阅读量可想而知。

三 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

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非常快,对故事的心态和审美都和以前不一样。

同样的半个小时,过去你可以慢条斯理地讲一个长故事,现在却要把长故事分解成几个完整的短故事,再组合在一起。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你任何时候打开电视,都能跟着它的故事走。

这让我想起“自嗨”的日记体,我们经常只顾着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忘记读者的立场,所以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只是自顾自话。

四 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有了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

一篇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细节,会在聆听者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再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把“主旋律”的大话题转化成故事,再引入一些细节,这样比空喊口号更有感染力。

白岩松讲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是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时,语文和历史都是每一名。可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他觉得学历史、学文学都无法拯救民族命运。

经过思考,他和同学探讨后,决定学物理,学造坦克,要强大自己的实力,国家的前途才能慢慢变好。

但是当时的他,数理化三科加起来共20分,学校只好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在物理系试读一年,如果到期成绩能达到70分,就继续学,否则就学中文系。

哪知毕业的时候,钱伟长的成绩是物理系第一名。

这个关于“主旋律”的故事里,没有口号和标语,却一样让人热泪盈眶。因为有人,有故事和细节。

五 节奏:讲故事的技术核心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恰当的语言讲一个故事把人抓住?这就是节奏的掌握。

作者讲节奏就是“合理布局”,如何将你所拥有的素材合理分配,让故事讲得更精彩。

写文章的分段是节奏,宋词的“长短句”是节奏,该舒缓的时候舒缓,该紧凑的时候紧凑。

而“合理布局”,作者打了个比方。一位厨师出门采购食材,他的脑子里必须时时装着吃饭的人,才能买到与人相对应的东西,把菜谱安排得恰到好处。这个过程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有时候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出来,有的说得精彩纷呈,有的说得寡淡无味,除了与语言的魅力之外,与节奏也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白岩松觉得:长篇大论相对容易,“收不住”反倒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参加了写作培训班,老师经常提醒刚学习写作的我们,要循序渐进,从三百字到五百字,再到一千字;这是培养一种写作手感和习惯。

但是,看那些大家经常为了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就知道,到写作的后期要不断地精简,做到尽量精悍,没有废话。

这是需要不断训练的,非一日之功。

“人是最重要的”、“把握好逻辑、细节和节奏”,白岩松讲的这几点,是他分享给中国传媒大学同学们的经验,我觉得对于新媒体写作同样有用。

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白说》这本好书,除了这节讲好一个故事外,其他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

书里,白岩松有记录一段老教授的话:今人虽有百度、谷歌,获取资讯与知识极容易,但有识无智,只有知识却少有智慧。古人获取知识不易,但多智少识。

在这个知识泛滥并易得的时代 ,智慧常常要向回找,我们或许真的该少看手机,多看好书,增长自己的智慧。

共1787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帆齐微课(8)白岩松《白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