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

当你长时间地感觉不到人际关系中的温暖时,你会发现外部世界好像变冷了,你的身体好像也变冷了。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躯体化”,是指你的某种情绪,不能在情绪层面去表达,结果就通过身体来表达。这个时候身体的表达就非常有象征性,像是一种隐喻。

传统认知心理学中,认知和身体像是分开的,而具身认知观则认为心智锁在身体之中,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不存在。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 Gibson)在1979年提出了知觉生态学理论,这个方向不断发展变化,后来形成具身认知观。它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我们之所以持有如此这般的认知,是因为我们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而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这般的身体和头脑,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这般的世界之中。

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世界,互为隐喻。

按照具身认知观,我觉得可以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隐喻的,也是镜像的,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心灵的三种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沟通,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也可以在身体层面、情绪层面去沟通。只是,我们太容易活在思维、语言和文字中,认为这是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旦你发现可以在身体和情绪层面去感应对方,你就可以不断去练习这些方式,于是变得会越来越敏感。

痛苦就是不被我们所接受的体验。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莱茵则由此引出了身心分离的概念。

莱茵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在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这是何等的悲哀。

身心分离会导致一个常见的现象——迟钝。当身体遇到一些刺激时反应总是慢一拍,并且,刺激引起的感受也不够清晰与鲜明。

迟钝只是表面反应,我认为更深的逻辑是,有假自我的人,把身体与自我切割,并把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里。这是为了保护真自我。

如果我们尊重身体,就必然会重视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它们真实、丰富、复杂。当我们试着把身体与自我割裂开时,我们会觉得这些动力是不好的、鄙俗的,甚至肮脏的,因此会压抑、否定它们,而去追求纯净。

然而,纯净却很可能是身心分离的结果。莱茵认为,假自我严重的人,会寻求为真自我留一块纯净空间,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鄙俗的身体。然而,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因为得不到身体的滋养,会趋向虚幻。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养育者在围着孩子的感觉转,于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

如果一个孩子被真正宠大,被鼓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这样的养育下,他不仅有真自我,而且身心合一,也才会有像读心术一般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