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彦彦,你的书店创业咨询顾问,专注陪你开书店,已经坚持每天写关于书店创业的原创文章1年又348天(第713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或“开书店找彦彦”。
我创立了高端书店创业圈子【彦值圈】,我们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开的书店!”我希望我的每篇文章都可以为想开书店的你赋能,如果你认为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你也为我赋能。开书店,找彦彦!
11月2日,樊登老师即将来到厦门,开启“知识进化论”福建站的演讲。这是我第三次组织樊老师的千人演讲,我问我自己,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可能性?
如果只能让来参加的书友记住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的话,那会是什么?
我思考了很久,和团队探讨了很久,甚至可以说经过了“激烈”的论证,最后,我把主题定成了“古往今来、求知论道”,我们希望大家记住的这个词是“进化”。
我希望来的每一个人,能够一起来感受纯粹求知的乐趣,感受知识进化的过程。彦彦:11月2日“知识进化论”,来厦门和樊登老师一起感受纯粹求知的乐趣!
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提升,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心性和环境。
而在我们樊登读书的圈子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成长平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听樊登老师讲书而深深受益,不知不觉之间加快了这个认知提升的进程。
很多人喜欢呆在这个圈子里,是因为不仅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到各种温暖。我们不仅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更是一个生态型的组织,大家互相赋能支持,走到全国各地,都是樊登读书的书友,那种感觉无比亲切。我常觉得,正因为我们不仅是在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好奇的心,不断自我觉察,才能不断进化。
回顾这个知识进化的过程,我们在想,可以把它分成五个阶段:“问-知-觉-醒-悟”。
或许,我也可以说一说,我对这五个阶段的理解。不知道那个热爱知识真理的你,如今已经走到了哪个阶段?不妨一起来探讨看看。
问
一个人探索世界的乐趣,是从“好奇心”开始的,是从“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的,是从提问开始的。
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二十年前,我就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找答案。因为有那么多的无知与未知,有那么多的问题冒出来,所以我才会去看那么多书,做那么多探索,写那么多文章,思考那么多人生。尽管可能我们的一生都在不停找答案,但这也正是我们自己可以给自己赋予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们自己可以随意设置规则的无限游戏。只要我们开始“问”,就可以不断地“答”,没有标准答案,享受百变人生。
知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樊老师在讲《知识大迁移》的时候提到,互联网带来的危机之一,就是它很有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元无知”的状态,即达克效应所表达的那样: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所以,你能够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吗?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还有许多许多吗?你知道那些过去你所知道甚至引以为傲的事,有可能并不是真的吗?
一个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正因为我们永远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就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知识边界,发现新的知识盲区,如果我们成为一个成长型的终身学习者,就会觉得这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特别好玩,充满各种乐趣,每一次发现“无知”都是自我成长的机会。人的成长,就是需要不断“破界”,才能有更多“知道”。所以,从“无知”到“认知”,从“提问”到“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进化过程。
觉
当你开始“知道”很多事“你不知道”时,你会发现学习真的好重要,而且“学无止境”,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你根本怎么学也学不完。如果你不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可能就会陷入对知识的焦虑,只是为学习而学习,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如何“做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取舍之间,重在聚焦。聚焦于你最重要的目标,聚焦于你最重要的一件事,聚焦于当下,聚焦于每个念头。
想要从“知道”到“做到”,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觉察”。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也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
如果一个人没有觉察的能力,就会始终生活在原来自我的模式里,困在其中无法自拔,无法和自己连接对话,更不必说知道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当我们开始“知道”这个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律时,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知识其实都离不开简单的原理,而对于这些原理的把握,需要你常常去体会觉察。当一个人可以时刻保持觉察,就可以越来越敏锐地把握世界的脉搏,也可以更清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以做的是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样的选择。
醒
觉察的过程像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正念,多和自己在一起,多感知自己,多去捕捉自己的念头。
每多一分觉察,就多一分对自我的认知,就更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但只是保持觉察的话,其实还远远不够。
《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朱熹解读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获得道理。王阳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更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在我的理解看来,一个人思想的提升,必然需要通过行动的改变来实现,否则只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臆想之中,无法落地实现,就无法论证你所追寻的“道”是否正确。
很多人“知道”却无法“做到”,就是因为想太多、做太少,无法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我觉得,一个人从“觉”到“醒”,从开始产生某个念头,到论证这个念头是否可行,就是一个“思想+行动”不断闭环测试的过程。
悟
当我们可以从觉察自己的心念开始,慢慢做到专注地“持一念”,再把这个念头通过行动变成现实时,其实就已经走在了“悟”的路上。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时,感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他说的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说我们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心体,但很多时候都被私欲遮蔽了,我们只有次第修行,祛除这些私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非圣贤,但可以不断修行自己,以求圣贤学问。也许我们此生难以达到“开悟”的境界,但“知行合一”可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都可以“悟”得自己人生的真谛,不断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完成”,保持一个好的心念,成就一个真正的自我。
经由这样一个“问-知-觉-醒-悟”的过程,我们的自我认知或正是经过这样一次次的正向循环,不断升级迭代,不断完善进化。我们一次又一次通过读书成长,在认知世界里觉醒,又通过各自不同的维度和途径,推动着实证世界的改革创新,这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创造新的未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改变世界,从自我意识不断进化开始,从实际行动持续升级开始,也许我们并不需要去做多么伟大的事情,只是从眼前的学习第一步开始,从一个简单的念头开始,从参与到这样一次行动开始,来和我们在一起,享受纯粹求知的乐趣,再一起看看有什么好玩的知识游戏。
11月2日,我们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欢迎你,来和我们一起尽情地感受,知识进化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