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长不高长不胖?~张学垠医生

图片发自App

      找我看诊的患者中,有一半左右是孩子,在这些孩子里面,其中感冒发烧、咳嗽、腹泻、便秘的疾病占了半数,而另一半则是想咨询怎样通过中医的方法让孩子开胃、长胖、长个的。


在我一天有限的接诊患者里面,竟有1/4是在为孩子长不高长不胖而焦虑不已,甚至还有为此奔波求医多年的,由此可见,在今天的环境下,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多少父母的心结。


      每每遇到这样的孩子,我都特别无奈,因为通过详细了解之后,90%以上的孩子根本没有问题,能吃、能喝、能拉、能睡、能跑、能跳、能哭、能笑,这样的孩子不是健康得很吗?仅仅因为医院体检的指标说没有达到规定的“生长标准”,或是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是最矮最瘦的,再或是身边其他人的“闲言碎语”,就把自己自然生长发育的孩子贴上了“营养不良”、“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的病患标签,不停地用各种保健品、维生素、大鱼大肉、中药、甚至还有激素塞进孩子的身体,结果吃出了一批积食、早熟的孩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埋下了一堆未来发病的隐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父母病了,而不是孩子病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对于孩子生长发育的研究共识。自学者斯特拉兹(Stratz)开创了儿童成长研究后,人们逐渐发现:人类身体的发育是按照某些韵律节奏进行的;在这个发育节奏中,四肢的伸展与体宽的发育交替进行。在这些发育阶段,身体各部位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也相当显著,这些比例在斯特拉兹著名的图表中可以看到。




        另外一位研究者蔡勒(Zeller)用大量的细节描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体型,并利用他自己收集到的很多神奇的照片来图解说明他的描述:









        蔡勒是这样描述幼儿体型向学龄儿童体型转型的:学龄儿童体型与幼儿体型比较,具有质的差异。学龄体型不是在幼儿体型的基础上因幼儿身体三维尺寸的量变而重建的体型,从幼儿到学龄童的变化包括整个心、身、人格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变化。


    下述列表总结了关于身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特征的描述:


年龄


发育特征


0-2岁


婴儿形态。大头。从头部的大小及头部首先发育可以确定这个阶段为头部主导。


2-5岁


幼儿形态。躯干主导。身宽第一次发育。


5-7岁


向学龄儿童变化。四肢主导。身高第一次发育。


7-8/9岁


学龄儿童形态。面部更具个性化特征。


9-12岁(男孩)


身宽第二次发育。


8-10岁(女孩)


身体躯干长高。


12-14岁(男孩)


前青春期。身高第二次发育。


10-12岁(女孩)


四肢生长。


14-16岁(男孩)


青春期。个性化表情。坚定的眼神。


12-15岁(女孩)


身体躯干协调均衡。第二性征。四肢协调均衡。


16-18岁


成熟期。身宽第三次发育。男孩肩部发育,女孩臀部发育。


18-21岁


四肢肌肉和骨头发育。 



        我是真的很不理解这些家长,在凡事都追求短频快的今天,难道在身体的生长发育上也要追求短频快吗?每个人都会抱怨今天的蔬果是打了膨大剂的,今天的肉制品是打了激素的,内心都很清楚这些被催熟的食物早已没有了自然的味道,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但是一到我们自己身上,到了孩子的养育上,就集体迷惘失去了方向。



   


        “万物生长有其时”,我常常对这些焦虑的家长说,孩子的身体发育是一直持续到18岁甚至是20多岁的,不是每个人都按照所谓的“标准”来生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大致的规律,没有绝对的标准。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初中同学,在初中的时候个子挺矮,坐在班级的第一排,结果升了高中就已经坐到班级的最后一排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几年长不了几公分,结果到了某个时间节点,一年就能长十几公分。这样的情况不是常态吗?


        据我观察,在这些焦虑的家长中,9岁以下的家长最多,幼儿园前后的家长尤为严重。原因很简单,因为低年龄段的孩子生病最频繁,需要的精细照顾最多,而且这个阶段暂时还没有关于学业的压力,于是家长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全放在孩子的身体发育上,所以焦虑也就最多。等到孩子9岁之后,身高体重的变化也明显了,生病的次数也相对少了,家长们才会稍微松一口气,开始把焦虑转移到孩子的学习上了。这和自然界的植物生长也是一个道理:种过地的就知道,种子撒在地里,刚刚萌芽的小苗是最脆弱的,最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阳光、水分、温度等等,稍有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影响到后续的生长。但是一旦种子发芽,长成了幼苗,开始有了粗壮的茎叶和密集的根之后,就不那么容易外界的影响了,它开始能克服一些环境的制约去创造条件让自己继续成长。


        另外,现在的家长总担心孩子的长不高长不胖,是不是由于营养不良,缺钙、缺锌、缺维生素等造成。我想说的是,如果按照今天的喂养水平,食物的丰盛程度,都还缺营养的话,那我们以及我们的长辈岂不是更加营养不良了?过去的日子过得清苦,一年也只有那么几次有限的肉,可是也没有听说有多少人是营养不良的,除非那些极度贫困的地区。我们今天的生活,北方能吃到南方的特产,冬天能吃到夏天的瓜果,国内能吃到国外的奶粉,居然还营养不良,那一定不是缺少营养造成的,而是身体的吸收障碍造成的。很多家长反应孩子挑食,除去一些特殊的情况,大部分的情况是家长培养了孩子挑食的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孩子而言,饿了就吃,渴了就喝,那是身体的本能,我们小时候一碗米饭就着酱油都抢着吃,哪还挑什么食,生怕抢得慢了,连饭都吃不到。然而现在的养育呢?讲求营养均衡,讲究食材搭配,除了家里的饭菜,还有点心零食,还有饭店里来自全世界的美食。从小就让孩子有了这么多欲望的刺激,有了这么多选择,换作我们成人都很难抵挡这铺天盖地的诱惑,更别说身心均未发展健全的孩子了。这其中的后果,远不止挑食这么简单,短期的问题如积食发烧、胃肠炎、蛀牙、肥胖等,如果日积月累形成了习惯,成人之后的心血管疾病(三高)、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等)也都是可以预见的。

        其实讲了这么多,都是些生活的基本常识,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在信息资讯这么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知识量,都可以搜索到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科学信息。照理来说,知道得越多,我们应该恐惧、焦虑得越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所知非但没有让我们心安,反而让我们更加地迷茫,离事情的真相愈来愈远。这也应了《道德经》里老子的那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我们是该给自己,该给孩子做做减法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的孩子长不高长不胖?~张学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