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在哪里啊?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不是考试作文,不必为凑字数而捉急,否则光是与“兴趣”有关的名人名言就可以凑个大半篇。但是兴趣的重要性是深入人心了。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在潜意识到里把兴趣的地位抬高了无以复加。有的家长甚至专门找到老师帮孩子补习“兴趣”,口口声称“老师,我们不求孩子能学会多少,只求您帮孩子提提对这个学科的兴趣”。

兴趣成了灵丹妙药,兴趣成了万能法宝。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不用功,学习成绩差,基本将其定位到缺乏兴趣是八九不离十的,而一个学生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时,也会将其归结为没兴趣,于是,大家都觉得是老师上的课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如此重要,大家一起踏上了寻找兴趣的道路。

Find-your-passion

2

我首先提醒一点,这个寻找注定徒劳。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兴趣”这个东西。

好了,你可以开批了。

怎么会没有兴趣呢?那么名人都在强调兴趣的重要,都在以自身的成就证实着兴趣的强大作用,怎么会没有兴趣这个东西呢?

是有的人对某些学科没有兴趣,但他们对别的学科还是兴趣满满的呀!他们一上这些学科就活力四射,思如泉涌,这完全就是兴趣的助推作用啊!

这些我都理解,也就是基于对这些情况的理解,所以,才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兴趣这个东西。

我们之前对兴趣的理解背后假设是:兴趣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或是藏宝图,它静静地躺在某个角落里,等待着被发现。它将是我成功的关键,是最适合我自己的。只有找到它,才能够成功。我现在只所以表现差,或者没动力,就是因为尚未找到那个叫做“兴趣”的东西。

其实不是这样的。兴趣不是先于我们生命的某种客观存在,它永远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养出来的。

这就和感情一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灵魂的另一半】么?

我们心仪的恋爱,甘心踏入的婚姻,厮守终身的爱人,都是我们在开启一段感情之旅前会反复寻觅、比较的,因为我们相信茫茫人海中一定有一个是自己的【真命天子】。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人,然后在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摩擦,争吵,冷战,再慢慢地为了对方而改变,调整,适应,最终彼此相互融合在一起。

这在外人看来就是完美的契合,以为彼此找到了对方而达成的,但其实哪有一开始就存在的契合?

这是一段经历,因为相爱而付出,因为付出而更加珍惜,更加相爱,最终达成了“契合”的感觉。契合是开启一段情感之旅后所抵达的终点,而非一种客观存在,找到了之后才去开启情感之旅,以确保旅程的安全和完美。

兴趣也与此相同。

它不是预先存在,等待发现,而是走进某个世界之后,进行一步步地探索,试错,接受反馈,调整,反思,逐步地建立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建立起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这些理解和联系反过来驱动着你继续向前。

这个过程虽然未知,但却能够参与,还可获得某种反馈,这带来了兴奋与趣味。

兴奋与趣味,这在外人看起来就是兴趣了。

Interested

3

所以,放弃寻找兴趣,而要培养兴趣。

这似乎也是司空见惯,培养兴趣是我们语言库里的惯常搭配。

但我们知道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不能够在作物成熟之前就拔苗助长。对于培养的最好比喻仍然是静待花开。如果一旦等不及,我们就很容易喊着培养而转向直接找到。

我们知道培养是需要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是为植物生长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来。如果不顾植物而一厢情愿的施加条件,恐怕很多时候是假借培养的名义在谋杀。有句话说,花是浇死的,鱼是喂死的。

那该如何培养兴趣呢?

组织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和加里莱瑟姆用了几十年时间研究企业中员工的卓越表现,发现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能激发更好的表现,更好的表现使人对工作更加满意,周而复始。洛克和莱瑟姆称之为“高绩效循环”。

这个理论运用在学习当中便是“学会就更加好学,更加好学就学得更好,如此循环”。

在学会和乐学之间的循环往复,就会形成一种在外人看来的兴趣,不需要外部的驱动,自己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地钻研并同时获得良好的表现。

这是非常神奇的,也是所有家长和教师最乐意看到的。无论是用“点燃”还是“摇动”去比喻对兴趣的“培养”,都是希望学习者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只是这样一个循环,那这个循环的起点在哪里呢?

How to start the "INTEREST"

4

首先,我们是在培养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领域的兴趣,不存在脱离具体事情的普遍兴趣。我们希望孩子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对足够多的领域充满兴趣,但同样我们允许孩子对某些领域的排斥,厌恶,逃离。我们所要做的是让他们对世界上足够多的事物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与理解之后进行选择或放弃,而不是在刚接触或未接触前就情绪化地远离。

既然兴趣是建立在某个领域之上的,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这个领域,在领域外观望、徘徊、犹豫都是浪费时间。你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兴趣击中的。

在进入领域之后,就要调用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思考、判断去探索、发现,并随时接受反馈。如果这时能得到一点正反馈,他就会感受到“我能做到”,收获一点自信。这点自信会“诱惑”他尝试着做更多。如果他又恰巧完成,就得到了就更多的正反馈,自信更多。

循环开启。

这样看起来,我们能为培养兴趣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学习者解决第一步正反馈”,也就是通过传授方法、帮助理解,构建概念等方式让学习者能够在初入领域时表现出“学会”,进而激发整个“高绩效循环”。

附带一句,游戏的设定就是如此,所以“上瘾”在所难免。

Explore the world

5

兴趣既非飘渺无形,又非客观实在,而是在我们一点一点与世界的交互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这个构建的起点可以是学习者对自身的“迷之自信”,无理由却坚定无比地相信自己可以,自己擅长,自己会做得比别人好。但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控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我们可以参与“培养兴趣”的是帮助学习者学会。从学会开始,从收获第一步正反馈开始,给予学习者足够应对和参与的方法,打开一片新的领域。

所以,放弃寻找兴趣,扎实迈出探索的第一步,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完成第一次探索,激发出”高绩效循环“,形成内在驱动。

此时,你已沉浸在兴趣之中,而忘记了兴趣为何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