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中的Attention机制】Non-Local Network的理解与实现

1. Non-local

Non-Local是王小龙在CVPR2018年提出的一个自注意力模型。Non-Local Neural Network和Non-Local Means非局部均值去燥滤波有点相似的感觉。普通的滤波都是3×3的卷积核,然后在整个图片上进行移动,处理的是3×3局部的信息。Non-Local Means操作则是结合了一个比较大的搜索范围,并进行加权。

在Non-Local NN这篇文章中的Local也与以上有一定关系,主要是针对感受野来说的,一般的卷积的感受野都是3×3或5×5的大小,而使用Non-Local可以让感受野很大,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局部领域。

与之前介绍的CBAM模块,SE模块,BAM模块,SK模块类似,Non-Local也是一个易于集成的模块,针对一个feature map进行信息的refine,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attention机制的实现。不过相比前几种attention模块,Non-Local中的attention拥有更多地理论支撑,稍微有点晦涩难懂。

Non-local的通用公式表示:

  • x是输入信号,cv中使用的一般是feature map
  • i 代表的是输出位置,如空间、时间或者时空的索引,他的响应应该对j进行枚举然后计算得到的
  • f 函数式计算i和j的相似度
  • g 函数计算feature map在j位置的表示
  • 最终的y是通过响应因子C(x) 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得到的

理解:与Non local mean相比,就很容易理解,i 代表的是当前位置的响应,j 代表全局响应,通过加权得到一个非局部的响应值。

Non-Local的优点是什么?

  • 提出的non-local operations通过计算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交互直接捕捉远程依赖,而不用局限于相邻点,其相当于构造了一个和特征图谱尺寸一样大的卷积核, 从而可以维持更多信息。
  • non-local可以作为一个组件,和其它网络结构结合,经过作者实验,证明了其可以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目标分割、姿态识别等视觉任务中,并且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 Non-local在视频分类上效果很好,在视频分类的任务中效果可观。

2. 细节

论文中给了通用公式,然后分别介绍f函数g函数的实例化表示:

g函数:可以看做一个线性转化(Linear Embedding)公式如下:

是需要学习的权重矩阵,可以通过空间上的1×1卷积实现(实现起来比较简单)。


f函数:这是一个用于计算i和j相似度的函数,作者提出了四个具体的函数可以用作f函数。

  • Gaussian function: 具体公式如下:

这里使用的是 一个点乘来计算相似度,之所以点积可以衡量相似度,这是通过余弦相似度简化而来的。

  • Embedded Gaussian: 具体公式如下:

  • Dot product: 具体公式如下:

  • Concatenation: 具体公式如下:


以上四个函数可能看起来感觉让人读起来很吃力,下边进行大概解释一下上边符号的意义,结合示意图(以Embeded Gaussian为例,对原图进行细节上加工,具体参见代码,地址为文末链接中的non_local_embedded_gaussian.py文件):

image
  • x代表feature map, 代表的是当前关注位置的信息; 代表的是全局信息。

  • θ代表的是 ,实际操作是用一个1×1卷积进行学习的。

  • φ代表的是 ,实际操作是用一个1×1卷积进行学习的。

  • g函数意义同上。

  • C(x)代表的是归一化操作,在embedding gaussian中使用的是Sigmoid实现的。

然后可以将上图(实现角度)与下图(比较抽象)进行结合理解:

image

具体解释如下:(ps: 以下解释带上了bs,上图中由于bs不方便画图,所以没有添加bs)

X是一个feature map,形状为[bs, c, h, w], 经过三个1×1卷积核,将通道缩减为原来一半(c/2)。然后将h,w两个维度进行flatten,变为h×w,最终形状为[bs, c/2, h×w]的tensor。对θ对应的tensor进行通道重排,在线性代数中也就是转置,得到形状为[bs, h×w, c/2]。然后与φ代表的tensor进行矩阵乘法,得到一个形状为[bs, h×w,h×w]的矩阵,这个矩阵计算的是相似度(或者理解为attention)。然后经过softmax进行归一化,然后将该得到的矩阵 与g 经过flatten和转置的结果进行矩阵相乘,得到的形状为[bs, h*w, c/2]的结果y。然后转置为[bs, c/2, h×w]的tensor, 然后将h×w维度重新伸展为[h, w],从而得到了形状为[bs, c/2, h, w]的tensor。然后对这个tensor再使用一个1×1卷积核,将通道扩展为原来的c,这样得到了[bs, c, h, w]的tensor,与初始X的形状是一致的。最终一步操作是将X与得到的tensor进行相加(类似resnet中的residual block)。

可能存在的问题

计算量偏大:在高阶语义层引入non local layer, 也可以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添加pooling层来进一步减少计算量。

3. 代码

代码来自官方,修改了一点点以便于理解,推荐将代码的forward部分与上图进行对照理解。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class _NonLocalBlockND(nn.Module):
    """
    调用过程
    NONLocalBlock2D(in_channels=32),
    super(NONLocalBlock2D, self).__init__(in_channels,
            inter_channels=inter_channels,
            dimension=2, sub_sample=sub_sample,
            bn_layer=bn_layer)
    """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inter_channels=None,
                 dimension=3,
                 sub_sample=True,
                 bn_layer=True):
        super(_NonLocalBlockND, self).__init__()

        assert dimension in [1, 2, 3]

        self.dimension = dimension
        self.sub_sample = sub_sample

        self.in_channels = in_channels
        self.inter_channels = inter_channels

        if self.inter_channels is None:
            self.inter_channels = in_channels // 2
            # 进行压缩得到channel个数
            if self.inter_channels == 0:
                self.inter_channels = 1

        if dimension == 3:
            conv_nd = nn.Conv3d
            max_pool_layer = nn.MaxPool3d(kernel_size=(1, 2, 2))
            bn = nn.BatchNorm3d
        elif dimension == 2:
            conv_nd = nn.Conv2d
            max_pool_layer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2))
            bn = nn.BatchNorm2d
        else:
            conv_nd = nn.Conv1d
            max_pool_layer = nn.MaxPool1d(kernel_size=(2))
            bn = nn.BatchNorm1d

        self.g = conv_nd(in_channels=self.in_channels,
                         out_channels=self.inter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if bn_layer:
            self.W = nn.Sequential(
                conv_nd(in_channels=self.inter_channels,
                        out_channels=self.in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bn(self.in_channels))
            nn.init.constant_(self.W[1].weight, 0)
            nn.init.constant_(self.W[1].bias, 0)
        else:
            self.W = conv_nd(in_channels=self.inter_channels,
                             out_channels=self.in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nn.init.constant_(self.W.weight, 0)
            nn.init.constant_(self.W.bias, 0)

        self.theta = conv_nd(in_channels=self.in_channels,
                             out_channels=self.inter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self.phi = conv_nd(in_channels=self.in_channels,
                           out_channels=self.inter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if sub_sample:
            self.g = nn.Sequential(self.g, max_pool_layer)
            self.phi = nn.Sequential(self.phi, max_pool_layer)

    def forward(self, x):
        '''
        :param x: (b, c,  h, w)
        :return:
        '''

        batch_size = x.size(0)

        g_x = self.g(x).view(batch_size, self.inter_channels, -1)#[bs, c, w*h]
        g_x = g_x.permute(0, 2, 1)

        theta_x = self.theta(x).view(batch_size, self.inter_channels, -1)
        theta_x = theta_x.permute(0, 2, 1)

        phi_x = self.phi(x).view(batch_size, self.inter_channels, -1)

        f = torch.matmul(theta_x, phi_x)

        print(f.shape)

        f_div_C = F.softmax(f, dim=-1)

        y = torch.matmul(f_div_C, g_x)
        y = y.permute(0, 2, 1).contiguous()
        y = y.view(batch_size, self.inter_channels, *x.size()[2:])
        W_y = self.W(y)
        z = W_y + x
        return z

4. 实验结论

  • 文中提出了四个计算相似度的模型,实验对四个方法都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这四个模型效果相差并不大,于是有一个结论:使用non-local对baseline结果是有提升的,但是不同相似度计算方法之间差距并不大,所以可以采用其中一个做实验即可,文中用embedding gaussian作为默认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作者做了一系列消融实验来证明non local NN的有效性:

  1. 使用四个相似度计算模型,发现影响不大,但是都比baseline效果好。
image
  1. 以ResNet50为例,测试加在不同stage下的结果。可以看出在res2,3,4部分得到的结果相对baseline提升比较大,但是res5就一般了,这有可能是由于第5个stage中的feature map的spatial size比较小,信息比较少,所以提升比较小。
image
  1. 尝试添加不同数量的non local block ,结果如下。可以发现,添加越多的non local 模块,其效果越好,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计算量也会比较大,所以要对速度和精度进行权衡。
image
  1. Non-local 与3D卷积的对比,发现要比3D卷积计算量小的情况下,准确率有较为可观的提升。
image
  1. 作者还将Non-local block应用在目标检测、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等领域。可以将non-local block作为一个trick添加到目标检测、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等领域, 可能带来1-3%的提升。
image

5. 评价

Non local NN从传统方法Non local means中获得灵感,然后接着在神经网络中应用了这个思想,直接融合了全局的信息,而不仅仅是通过堆叠多个卷积层获得较为全局的信息。这样可以为后边的层带来更为丰富的语义信息。

论文中也通过消融实验,完全证明了该模块在视频分类,目标检测,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等领域的有效性,但是其中并没有给出其带来的参数量上的变化,或者计算速度的变化。但是可以猜得到,参数量的增加还是有一定的,如果对速度有要求的实验可能要进行速度和精度上的权衡,不能盲目添加non local block。神经网络中还有一个常见的操作也是利用的全局信息,那就是Linear层,全连接层将feature map上每一个点的信息都进行了融合,Linear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Non local操作。

之后GCNet等工作对Non-Local Neural Network结构进行改进,能够大幅降低Non-Local NN的计算量,更具有实用价值。

6. 参考内容

论文:https://arxiv.org/abs/1711.07971

video classification 代码: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video-nonlocal-net

non local官方实现:https://github.com/pprp/SimpleCVReproduction/tree/master/attention/Non-local/Non-Local_pytorch_0.4.1_to_1.1.0/lib

知乎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3345791

博客:https://hellozhaozheng.github.io/z_post/计算机视觉-NonLocal-CVPR2018/


推荐阅读:

CV中的Attention机制-最简单最易实现的SE模块

CV中的Attention机制-Selective-Kernel-Networks-SE进化版

CV中的Attention机制-CBAM模块

CV中的Attention机制-并行版的CBAM-BAM模块

CV中的attention机制-语义分割中的scSE模块

你可能感兴趣的:(【CV中的Attention机制】Non-Local Network的理解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