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文人的无奈,现代中医的精神鸦片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他的另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则作为中医界的一种精神食粮。

图片发自App

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范仲淹叹口气说:“两样都不能,我将来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别人对此都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男子汉大丈夫,立志想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你怎么又想做个医生呢?志向是不是小了点儿?”

范仲淹叹口气说:“我在乎的哪里是这个!我立志向学,当然希望将来得遇明主,报效国家。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

倘能做个好医生,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身处底层而能救人利物、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

从此,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两句励志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中国古代,不仅官贵民贱,职业也被分为贵贱不同等级: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而医生则被排在四民之外,往往与巫连在一起,合称巫医,又将医、卜(算卦的)、星(占星的)、相(相面的)并列,一向为社会所轻。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名篇《师说》中,也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如何如何。


然而,古代士人的就业门路是很窄的。说是读书做官,其实能做上官的毕竟是少数。做不上官怎么办?

除了一部分人恪守儒道,继续修身齐家、过他的耕读生活之外,多数人还有两种职业选择:

一是当先生,设馆授徒或受聘私塾,教书育人,继续传承儒家薪火;

其二便是当医生,“秀才学医,笼子抓鸡”古代文人学医是很容易的事,差不多一半的书生最后悬壶济世,走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路。从范仲淹后来精通医术来看,想必当初他也曾做过两手准备。

他的好友尹洙生病,他亲手配制花蛇散,连同药方和服法一并寄去;其兄长范仲温等人生病,他不仅寄送药物,还一再叮嘱如何调养;听说苏州瘟疫流行,他赶快写信告知各界,“用术入井中浸之,可以辟瘟”,并要家人广为宣传,如此等等。他一生身体力行,堪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范。

做官,就应施行仁政;行医,就应施行仁术。

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颇大,不仅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而且鼓励了一批立志经世济民的读书人。——须知正是自范仲淹以后,良医始被尊为儒医,医术亦被称为仁术,许多的读书人最后弃官从医。

二羊觉得这也是文人的无奈也是中医人的无奈。以此自我安慰、起码在精神上是富足的、能安慰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文人的无奈,现代中医的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