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府是如何处理名人绯闻的

名人的绯闻现在是越来越多了,各种媒体的娱乐版块几乎都靠名人的这点事吃饭。绯闻,不就是风流韵事嘛,哪朝哪代没有?唐高宗把亲爹李世民的嫔妃武媚娘纳入后宫,这天大的绯闻最多算是风流罪过,不是个事儿。但在北宋,这就叫风流罪,事儿就大发了。

话说仁宗年间,东京汴梁发生了一件看似很普通的民事案件。一个张姓女子,嫁给一个叫欧阳晟的人之后,与家中男仆通奸,奸情败露后,被抓去见官。在开封府,面对着大堂上的龙虎狗三把大铡刀,这位张氏直接吓尿了,不仅对奸情供认不讳,而且还供出自己没嫁人之前寄居舅舅家时,曾和舅舅也有过私情。而他的舅舅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要知道历朝历代中宋朝是最讲究人伦道德礼教大防的,黄药师为什么被称为东邪,不是因为他的武功路数邪,而是因为他的理念和作为不按照当时的规矩来。

这件案子又是名人又是乱伦,瞬间舆情汹汹舆论大哗。(上了头条是肯定的)

谏官钱明逸和欧阳修一向不和,这种机会岂能放过。立刻上书皇上要求彻查此事,宋仁宗也觉得欧阳修作为中央干部要真有此事那政府的脸还不丢尽了。于是责令开封府、刑部和入内供奉官(类似清朝时的内务府)会审此案,戏曲里的三堂会审就这么演变成现实版。

面对如此阵仗,欧阳修不敢懈怠,大堂之上为自己辩护。原来欧阳修有个妹妹,作为续弦嫁给了张龟年,当时张龟年还带着一个和前妻所生的一个女儿,就是后来的这个张氏。没几年张龟年去世,妹妹就带着这个小女孩寄居在欧阳修家里,当时小张童鞋才不过七岁。等到小张长发及腰,欧阳修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侄儿欧阳晟。

最后,欧阳修总结陈词:一,自己和这个外甥女实际上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只有名分,即便两人有染也不过是风流事;二,当时张氏刚到欧家时只有七岁,自己就是再风流也不可能对七岁的孩子下手。


辩护词合情合理,众人也都松了口气,但旁听的钱明逸却呵呵了。

“七岁,这不正是学簸钱的年龄吗?”啥意思,不知道啊。不知道,那我就让你们知道知道。钱谏官当下拿出了此案的关键证据,欧阳修的一首词《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弱不胜吟,留待到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当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好吧,看看北宋的司法部门如何解读这首《望江南》。

江南柳,还没长成,很嫩,不仅人舍不得去折树上的轻丝,连黄莺都因为柳枝细弱怕经不住自己的啼鸣。下一句很关键,现在没法下手,等到春深时,柳树长成了就可以了。

可以干什么呢?人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证据对欧阳修不利了。

原来写柳树是比喻,人才是实体。十四五岁,意味着已经成人了。接下来的三句最为关键,这是钱明逸的核心证据。

“堂上簸钱堂下走”,簸钱,是当时七八岁的孩子们玩的一种游戏。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欧阳修你不是说当时小张来你家时才七岁吗,这可正是玩簸钱的年龄。而你也就是在她当年玩簸钱的时候就已看上人家了,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何况到如今。”如今怎么样?嘿嘿,那还用说吗!

钱明逸的说法杀伤力很大,会审的三个朝廷大员都蒙圈了。这个证据太有创意了,而辩方的陈述也在理,孰是孰非很难断定,只有把问题上交,让领导裁决。

这要是在满清那个牵强附会以文入罪大兴文字狱的朝代,欧阳修肯定会瞬间被自己挖的坑埋了。

万幸的是他生活在中国古代政治最开明的朝代,他又遇到了这个朝代最圣明的皇帝。宋仁宗的原则是法治社会,必须依法办案。这个案子证据链不完整,作为重要物证的《望江南》中没有点名道姓,没有具体时间地点,仅凭一个人证怎能给一个朝廷要员轻易定罪?何况是乱伦这么大的罪名。

俗话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欧阳文忠公怎么也得为这一绯闻付出点代价,政府也得给社会舆论有个交代,于是他被贬到了滁州。

一到滁州欧公便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地整了一篇文章,是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吗?才不是呢,此时他的心理阴影面积无穷大,哪还有那份闲情。文章的名字叫《滁州谢上表》,就是感谢皇上把他下放基层。皇上对他那么够意思,他多少也得意思意思吧。

事情并没完,钱谏官心有不甘,办不了你就抹黑你。他声称又找到新的证据了,还是欧阳修写的词。北宋的文人可真逗,整人的法子都这么文雅。

不过这个证据大家都不怎么相信了,因为这首词一看就是典型的淫冶之曲。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文化素养也是很高的,欧词就不是这个风格嘛!

说了半天,我就贴上这首词的其中几句,满足一下各位的好奇心。

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麽。

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後,乱了云鬟,被娘猜破。

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有点黄也有点露骨是吧。但这种少儿不宜的场景被宋词一写,却是俗中有雅,色而不淫,一读之下令人心荡目驰。

所以说,我爱宋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宋政府是如何处理名人绯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