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是明智的。能战胜别人则证明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坚持不懈地按照“道”去做,这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的存在更为长久。身体殁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寿命长久。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这一章是政治哲学的最高点。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能够把任何人都认识清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所以说“知人者智”。“知人善任”最难,能做到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好的领袖人物了。“知人者智”还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是与人打架打赢了。力气大的人有蛮力,与人打架能够获胜,这不算什么;要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强人。想要战胜自己,克服自己,那是很难很难的。修道成功的人就是自胜,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烦恼妄念,所以,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才能修道,才能成佛。

(3)“知足者富”,到什么程度才算有钱?恐怕世界上的人定不出一个标准。不知足就是永远跟着欲望跑,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人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强行者有志”,什么叫做真有志气呢?老子说,把做不到的事情硬做到了,这才叫做有志气。

(4)“不失其所者久”人要守住本分,要认清自己,也就是“自知者明”。能认清自己,就晓得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负些什么责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长久。

(5)“死而不亡者寿”,同佛家一样,佛家讲“涅槃”,意思是不生不灭;道家则讲形的变去,可是精神永远不死;以世俗的观念而言,就是虽然死了,有功业留在人间,有学术思想影响于后世。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君王知人之所能为,知人之智巧,知人能御物,是为智。

自知者明,圣人自知,人智不及天道,知人智之局限。明白人不能悖天,不能御天,知天道之不可违,为明。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万物以大小智力相搏,人君能雄踞天下,足见其智力之盛。

自胜者强,知其雄,守其雌。能始终恪守,不以人胜天,而以道自佐,守天道之雌,胜人主之雄,镇其欲,使其不得出离天道。

(3)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圣人知天之足,知人之不足,故能奉天运而化天下,而不妄施人之智巧。不贷人智于天下,故能不欲得,不欲得为知足。任万物因天运而自然,禀天而成,圣人无为而天下富。

强行者有志,天道至静,而人欲好动。君王以虚静自处,终日行不离大道,若负辎重而行,制其人欲妄为之轻浮躁动。是谓强行者有志。

(4)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其所者久,就像河流不失去水源一样,才能长流不息。

死而不亡者寿。死,指绝弃以人助天的益生之妄为。不亡,圣王曲己全道,守天道之真,与天为一,守常德之朴。辅万物常自然,而不妄为,虚无恬淡,入于无为之境。去伪存真,伪死而真不亡,是谓不亡。

无人助天,无妄为残生害性,天道长运,万物常自然。唯天下不亡其道,万物不失其真,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才能养亲,可以尽年,是谓寿。治身治天下,莫不如此。


三、我之体悟——道的视角

这一段可谓是耳熟能详,不过我们多数时候会重点强调后半句。但从前面的章节可知,老子不止一次的强调“全面”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因此,这一章也不会只强调一面。我想,这一章老子是想告诉我们:知人和自知都很重要,两者都具备才是智慧通达之人;强者既要能战胜别人和也要能战胜自己;人思想上要懂得知足常乐,行动上则要勇往直前努力拼搏,人若想长久好寿,就要努力守住自己的根基,不要妄动。

这一章老子也主要是在描述一种“道”的状态。但具体怎么做,后面章节应该会说。

读《道德经》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子视角之高,视角之广,他能指出“有”的一面,也能带我们看到“无”的一面。他能带我们从大处着眼,又能提醒我们从小处着手。我想也正是这种宽广的视角,才能让人跳脱出来,看到事物的本质(道),我暂且称之为道的视角。

想起最近两年流行的“内卷”一词和无处不在的内卷态。内卷态出现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人们被竞争的洪流裹挟着,深陷其中,无法跳脱出来,用道的视角看待事物。陷在洪流中的人无异于自相残杀,但谁都不敢停下来。但如果我们能跳脱出来,用道的视角,就会发现根本没必要玩这种零和游戏,人类世界是个大的协作体系,只要能够为他人提供价值,便能各得其所。而且一个人越是可以把精力用在为别人提供价值上,越是不把精力用在争抢上,越是可以得到更多,正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