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的快乐

骑自行车的快乐

戴海军

“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的三大件。其中,几乎人人拥有一辆自行车更是当时中国特色之一。

我小学毕业时得到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因为要到数公里外的中心初中去上学,所以我必须要尽快学会骑自行车。爸爸把他的旧自行车给了我。那辆车全身绿色,中间是三角形的二八大杠,龙头和车铃擦得银光锃亮,车座特意加了层软垫,后面有宽的载物架。

我推着这辆车到小学操场上去练车,也没有人教,练了一个下午,总算是摸着门道,能骑着转圈了,心里着实开心。因为再不学会骑车,别人就会斜视着我,骂我笨了。黄昏时,正当我高兴地骑着车,从操场旁边的小路转上大路,准备回家时,后面来了辆车。我是新手上路——危险分子啊,得让着别人。于是,我慌不择路,龙头一歪,车子就冲下了旁边的河坡。人是没有滚下水,车子的半个身子淹没在水中。我一筹莫展,幸好下班回家的叔叔把我的车拉上了岸。这是我第一次骑车的经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儿好笑。

三年的中学生活,每天上下午各一个来回,路程有数十公里。走田埂,穿小路,上大路,进校园,要的就是速度!初三时还要加上晚自修一个来回,月光下练就的功夫就是只看前方不看路。

后来因为天天骑,我渐渐成了骑车的高手。为了排解单调乏味,我开始自由发挥。先是屁股离开了车座,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两个脚踏上,那样骑车的动作显得更加孔武有力,猛踏猛冲,风驰电掣,一溜烟的功夫就到家了。有时心情不好,便慢悠悠地骑,整个身子趴在车龙头上,模仿载客的二轮车夫,闷头向前,反正路上也没什么人。有时心情略佳,便把屁股移到后面的载物架上,伸长了腿,慢慢地踏,缓缓地摇,悠哉游哉,因为手够不着龙头,所以身子要尽量地向前伸,这造型活像个马猴。有时突发奇想,学小孩子,把右腿从三角大杠的空档间插过去,整个人蹲在车子的左侧,车子却向右侧倾斜,像玩杂耍的演员,没多久就骑累了,只好回到正常的姿势上来。也有时,和同伴两两搭对,自己一只手扶龙头,另一只手搭在同伴的肩上,两辆车和两个人,构成了一个整体,仿佛成了一辆四轮车。

比较危险的骑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见到同向行驶的拖拉机,先紧骑一阵儿,赶上它,然后一手扶稳龙头,另一只手搭到拖拉机的后厢板上,让拖拉机带着我朝前奔驰,不用力,速度还相当快,那感觉美着呢!当然,放手时要眼疾手快,还要注意避让行人。这个事儿可是个技术活儿。另一种则是双手脱把。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没什么行人,把车骑到一定速度,车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便可以双手离把,利用身体的左倾右移来控制车行驶的方向,双手则完全解放出来,可以做出展翅、上举或者抱胸等动作。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而快乐的感觉,自是难以述说。

后来,自行车差不多进入淘汰的行列。因为有了摩托车,有了电动车,没过多久就有了汽车。自行车只好委屈地蹲在车库的角落里,成了寂寞的英雄。

再后来,我有机会来到西部支教。因为单位离住宿的地方路途相对较远,所以我又有了一辆自行车。

早晨,七点十分,天还没怎么亮,便全副武装,带上耳套,套上手套,裹紧外套,骑上自行车,穿过县城的街道,从最西边往东边儿骑行。走过县政府大门口的一段s形弯道,便看见远处的山脊上露出一线鱼肚白。路灯早已熄灭,但那道白光却越来越亮,把道旁的楼房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来到学校,停稳自行车,耳边传来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一天的忙碌便开始了。

晚上六点多一点,给孩子们上完延时服务课。骑上我的自行车,身旁是城市街道璀璨的路灯,还有商家营业的招牌灯。身后的不远处,便是绵延的大山的墨绿色的影子。完成了一天的教学任务,此时也是我最轻松的时刻。扶着车龙头,紧踏几下脚踏板,忍不住便有了双手脱把的冲动,又担心身边会有自己的学生偷看的眼光,只好规规矩矩地骑,心里忍不住嘲笑自己的胆小。于是,趁别人不注意,双手离把几秒钟,去感受身和车融合在一起的飘动感觉,然后又迅速双手抓住龙头,装模作样地规矩骑!这种感觉如同小孩在未经大人允许的情况下,偷拿了家里的东西一样,激动而又兴奋,心跳而又担忧!

骑自行车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愉悦了身心,确实是一种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如果你不快乐,那就使劲地骑自行车吧,让车轮的飞速旋转,带走你的忧伤。如果你快乐,那也要骑自行车,让风儿在你的耳边轻轻絮语,让心情张开翅膀迎风翱翔。

由此我不禁在心里问:快乐在哪儿?思虑再三,答:快乐自在体验,快乐自在感受,快乐自在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骑自行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