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灵魂关系

第三章

爱香提的两个问题,其实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同频共振了。

今天的分享,有摘抄的段落和作者的金句。发现作者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研究,用心学、佛学、基督教的观点来支持他的底层逻辑:上帝是自己,自己才能救自己: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换句话说,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让自己真地快乐。或者再推一句话,能够让自己快乐幸福,是一种能力。

关联亲子关系中的一句话:母亲如果不快乐,孩子不敢快乐。(这个地方岔题了)

如果读书是为了在生活中使用的话,《亲密关系》中的这一章应用于生活,将作者的思想捋了一个逻辑就是三个意识上递进的词语:接受、放手、建设。

    1、接受——接受亲密关系中的底层逻辑:

1)上帝是自己。

2)人是有需求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人性。

3)人类共同的最最重要的需求:“爱与被爱”

“爱”应该先行,“被爱”才会跟来。

有人像一个“小太阳”,总是正能量满满的,给周边的人带来温暖,这说明他对人、事和物有“爱”,给予了爱。

通常我们给予别人爱,然后我们才会得到爱,“被爱”。

4)从孩童时起,每个人就有两大主要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这两大需求,会伴随我们的终身,会在所有的关系中存在。

5)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就是需求。

任何关系的建立,都是为了需求的满足。

6)有太多需求的我,一点也不完美。

即我有需求,所以我不完美。因为我不完美,所以我需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满足我的需求。

2、放手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期望不是需求。

期望,在亲密关系中给对方造成压力、失望和愤恨。

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能用“期望”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只能放手,放弃这些期望。

但是我们的需求确实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只有建立亲密关系,才能高质量的满足彼此的需求。

3、建设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

我们懂得自己的需求、对方的需求,以及人共有的需求,我们就可以来建设亲密关系——第一步是“爱你”。

1)在亲密关系中,我希望你用“守时”来证明我很重要。

那么我就不会用“让他等”考验对方的爱。

反过来,如果她用“让我等”来证明她很重要,那我就心平气和地等呗。

2)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或者是陪你逛逛街……如果这是你用来证明“我很重要”的事,那么挑个黄道吉日,隔三差五做做呗。

3)“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是对应归属感的需求。如果我很特别,那么在你这,就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

比如,

你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抹了蜜的嘴,他做了“一丁点好”,你都能及时发现并夸他,他会觉得你看见了他、你心里有他、你爱他——这样他获得了归属感,成了“你的人”。

再比如,

隆重地庆祝”,某些他个人成长值得欢庆的时间节点上、出差或学习几天再次重逢的时候,打扫庭除、张灯结彩、焚香沐浴、大鱼大肉……热之闹之接待他的时候,他的归属感就得到了满足。

最后当你建设性地建立亲密关系,做这些事情,付出你的爱的时候,别人会有感受有回报的。他觉得很舒服,必然也会跟随这个爱的感觉,反过来同样地隆重地爱你。

前几天我去武当山问道的时候,有个道长指点其中某个姐姐的老公:你要多夸一夸你老婆。

这个大哥说道长指点得很对。下山后这个大哥每一天都要找个时机对他老婆竖一次大拇指。

嘴巴上不会夸,适时地竖个拇指,也是OK的行动。

第二章月晕:学会放手和接受

6、如果我的妻子试着满足我所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事?

她可能得随时察言观色,想办法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我,还得注意质量的好坏,以及时间的长短。我想这样过一个星期之后,她可能就属于精神崩溃的高危人群了。两个人都对彼此做过度的情绪索求,会在脆弱的亲密关系互动上,施加极大的压力。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报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谁也无法真正满足你全部的期望。

愤恨是悲苦、不满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满足时的反应都是一样。他们会觉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对待,并决定再也不相信那个应该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人。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了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种后天学来的技巧。

我们希望确认自己值得被爱。

人类的三大利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想象力能让我们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一项是向某个方向前进的意愿。直觉让人联想到某种超能力。灵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我所谓的直觉。

我们内在有一种力量,我称之为灵魂,他会引领我们得到平静。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们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不满是因为受轻曼、不被重视的情绪,因为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当你在亲密关系中有不满时,往往需要的是情绪上的事物:希望伴侣抚摸你,记住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此时需要共情:你对我来说很特别,很重要。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还是可以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想要伴侣,给我什么?”如果你有诚心求职的意向,那么你的直觉,为了让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缚,会刺激你运用想象力去寻找答案。

希望伴侣改变或做些什么,是一种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

用灵魂来处理问题: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在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了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

看看你的伴侣就会明白,如果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你就知道你已经做到了。如果你没有感到轻松,那么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放手。

能不能放手?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你所需求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如果你不愿意放手,那就请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更糟的情形。因为不被满足的期望,迟早会变成愤恨,让你和伴侣渐行渐远。在你能察觉之前,早已置身于通往地狱的路上。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我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在于我的心里,不假外求。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那么在你不再用期望来束缚伴侣之后,你可以想象自己,你把需求交付给内心的那种较高层次的力量,这会很有帮助。

意向、想象力和直觉是我们人类最有用的三样利器。如果你有真诚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为伴侣的重担,你的直觉就会让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象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换句话说,能够想象的事就可能实现。

放弃需求得到爱: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转去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真爱之光,这种力量才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由灵魂引导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一开始的心动可能转为真正的热情,一开始的欢乐可能成为真正的喜悦,而伴侣间的笑声提供了调剂生活的幽默,在这一切的背后,蕴藏着纯真的灵魂关系。

5.充满爱意的感觉:接受和让人自由。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让它们自由的走自己的路,这是真的爱他们。

期待会将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期待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上帝是自己,自己才能救自己。无论是用暗示还是明示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也许我会认为,只要我妻子对我伸出手拥抱我,或向我保证他爱我,我就会觉得被爱且得到安抚,不会再感到无助。而事实上是,我的期望让我不能得到安抚。

不开心时,配偶无法安抚你,是因为你的期望不能得到安抚。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

我们为什么要求别人来爱我们?

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爱,或我们并不可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会怎样?

如果执着于期望和要求,试着让办伴侣变得更好,无论多么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期望,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失败。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对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之后,你很快就会明白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悦。这样,亲密关系双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压力、失望和愤恨。

4.通往地狱之路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

期望与要求可以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语气中必须喋喋着适当比例的受伤和冷漠,在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这招通常可以让你的情人不停地道歉,而且发誓绝不再犯,甚至愿意写血书来证明。

“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时候撒娇或抱怨一下,可以有强调的效果。

真正有经验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明说,什么时候用暗示。

为“爱”所苦的问题在于: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

“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却绝不会爱你……”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在潜意识里,我对伴侣有什么要求?

让人惊讶的是,不开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我与配偶亲近的程度,足以唤醒我心中沉睡的需求,我希望他(她)证明他(她)爱我,我需要他(她)安抚我不安全感与无力感。

3.为什么想到心上人会心狂跳?

每当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会狂跳,而且乐观的展望未来,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然而,在心灵深处,我却清楚的感受到欲望,在啃食着我由于我用很长的羞耻心来作为防卫的机制,欲望才不至于暴露出来,于是“求偶游戏”便开始了。

为什么青春期男孩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装模作样虚张声势?为什么单身舞会上的男女喜欢“装”或“炫耀”?

从头到尾我们都在装模作样,好像旁边的女孩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重要,事实上,那个女孩在我们充满幻想的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我们就越虚张声势,也越对他不理不睬,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举动呢?因为我们需要他,但有需求总让人觉得寂寞软弱,而且一点都不特别,毕竟有哪个至尊至尊的女孩子不喜欢上一个需求不满的软弱男人呢?所以我们只好假装什么都不需要。

为了吸引别人即使我们自己都讨厌面具下隐藏着的需求,我们还是会尽力表现出最好的一面,以求达到目的。

常规的思维陷阱:只要我们能吸引到“真命天子”,这个理想的情人会觉得我们很特别,所以不会计较我们善意的欺骗,而且不带我们开口,便会自动满足我们的需求。

18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已经成了18年来积累渴望的综合体。他概括了我情绪上和心灵上所有的欲望。每个吸引我的女孩都拥有一项或两项,我梦中情人的特质,但很少具有三项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质的,更是一个都没有。

绝大多数人都会做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他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这种消逝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之路。

2.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男人的理想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专门为我创造的女人,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开我的心房,让我体验真爱,即使心有灵犀,彼此几乎不开口说话,只会偶尔交换一些充满智慧或幽默的意见,我是她的英雄,因为她对我有信心,我将成为我天生注定要当的人。有太多需求的我,一点都不完美。

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有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我们要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许多事物都不是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而是精由自己来实现。要求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我们希望爸爸或妈妈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些需求,那等于是放弃我们的人性,我们必须保留他们急切的盼望,有一天会得到满足。

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就了解到,如果要想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这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我们关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的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被迫面对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于是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为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1.恐惧和无知是造成所谓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越了解隐藏的陷阱,我们就越不会被物质所控制,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恐惧的了,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倾向,亲密关系就可能有结果,而让我们有一窥真爱的机会。情感是来自人类“爱与被爱”的基本需求。

为什么电影和小说都以爱情为主题?

我们如此深信爱情的力量,以至于两个“找到彼此的人”的邂逅,成了无数著作与电影的灵感。

对爱情的追求,从少年到老年的热情不灭——向往在遇到一生真爱的那种心动感觉。

第一章

1、这一章回答了几个问题

1.)在寻找人生伴侣时,我们寻觅的是什么?

2.)在日常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表现是真爱?

2、你想不想知道?

1).怎样将亲密关系升华到一种全新的爱的体验——高层级的灵魂关系?

2).怎样维持亲密关系?

3).所有人际关系有共通的原则,怎样将亲密关系中的基本原则迁移到其他的关系中?

3、观察到一种普遍现象:

1.)在寻找人生伴侣时,我们寻觅的是什么?

寻觅理想的伴侣,即使寻觅最终得偿所愿,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在最初的兴奋与希望褪去之后,不满与挣扎可能随之而来,其中复杂的情绪困扰就连天才也无法解决。

我们平常说的“相爱相杀”,就是没有解决好亲密关系之中的阻碍。

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困扰,连你的父母和领导干预都无法解决。这种困扰要解决,只能够靠自己觉察、学习、练习最后优化。

“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

我们开始寻觅人生伴侣,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而且也是在寻找一种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我们希望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体验灵性上的满足。我们需要的亲密关系是“灵魂关系”。

2)在日常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表现是真爱?

你的表现是爱她,还是想控制他?

如果你想控制他,就不是真爱。

为什么你会想控制他?

当我们想控制他是为了让自己不会孤单或吃醋。

简单的说,真爱即“无条件的真爱”即付出——不自私、不求回报的付出。

当亲密关系升华到灵魂关系的时候,关系才会长久并且彼此滋养。

这个升华过程想要我们不断的觉察、学习、练习、优化。

简单的说“爱,需要学习。”[捂脸]

亲密关系很难升华,甚至维持都不易。更多情况下,我们的爱最终变成一地鸡毛。

3)如何亲近别人?

我们的人生经历中会发现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都需要有人清楚地教导:如何亲近别人?

谁能清楚的地告诉我:如何亲近别人?

父母有没有清楚地教过你:如何亲近别人?

你有没有清楚地教过你的孩子:如何亲近别人?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没有”[破涕为笑]


1.亲密关系指亲密到一定程度、向对方敞开到一定程度的两人之间的关系。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争对错)的目的是让对方屈服,好让我们自己快乐。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经常争对错,争着证明或显摆自己比配偶高明、聪明,其本质就是“权力斗争”。

父母一开始权力斗争,两人就谁也不服谁。

3.有时我们找“爱人”,潜意识中就是找一个“理想父母”。

原生父母没有包容我们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会希望自己找的“爱人”可以做到。

4.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寻找真实的自我。亲密关系可以协助你发现真实自我,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灵魂。

5.无条件的爱就是,因为你就是你。

你这件事没办好,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依然爱你,不会觉得你不值得爱,更不会减少对你的爱(即不功利)。

中国人爱孩子相较于其他国家更是无条件。

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都对应一套话术(即要关注你是怎么和爱的人说话的)

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了解爱的实质,然后调整我们的语言系统,即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需要学习,更需要练习,需要获得对方的反馈。我们的爱需要不断的实践,这个爱的实践,首先从怎么好好说话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密关系——灵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