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啮指痛心-24孝略感

古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译文: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有诗为证: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啮指唤儿儿有感,指痛心焦焦炙还。痛心待客礼不慢,心连母子感万千。


此故事虽然有些不太合符常理,但十分合符情理。母咬指子痛心,这说明了父母与孩子的血脉相连,骨肉相连,心心相映。

古人意念人人感应的说法有一定的非常理性,说明曾子的自我修炼的高度自律,每天可以做到跟母亲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相一致。今天我们用滴水穿石的的例子说明,曾子的孝道是高度的自律和规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人的孝道应该是长期的,经常的,自律的,规律的,出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尊敬。本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非当前的理解。曾子的从小开始,对父母的孝道是不断积累的,是长期的心里作用造成的一定的反应。当今不少的人,在孝道方面,此一时彼一时。自己高兴了,就对父母好些;自己生活不如意了,对父母就是爱理不理。这样的人很多,包括我自己有时也是如此。当自己的生活或工作或学习或其它压力来临时,对待父母对待长辈显得情绪化,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这样很容易造成父母对自己的操心,这就是父母忧孩子不孝造成的。这种现象需要我们现代人多多反省,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控制自己情绪时,在孝道与自我情绪管理上,我们做得还很不到位。这与曾子长期地,经常地,自律地,有规律地对待父母,我们现代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当前社会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眼光眼界看得更多更远更透了,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相反,对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了。同样的,一个人本身的自律性,生活规律性等较差,哪么他的孝道也是临时的,不长久的,表现得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表象的,想当然的。

一个人的孝道是感应的,从父母的,父母能体会的,心心相通的。今天我们讲究孝道,我们从故事中,更多是父母与孩子的感应,相通,相互的理解。曾子的母亲急得咬手指,曾子在山中能体会到,这种情况虽然我们不能用科技来解释,但并不是一定不存在的。孩子的基因来自父母,当母亲的身体基因或身体出现一些状况时,孩子应该有一定的关连性相关性。像当前我们说到的量子纠缠,这种现象很难解释,但是存在的。父母与孩子的意识很可能是感应是的,只是我们的普通感官无法查觉到。有些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他们就有较多的相互感应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是主要的,我们讨论的关键点是我们跟父母之间关系,这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最亲敬的关系。心灵的深处我们不容易察觉,但心里的变化,在行动上的表现就体现出来了。一个人对父母的不耐烦,说明他的心思已产生变化了。床前久病无孝子,说明我们的每个人心里不变化的,脆弱的,经不住长久的考验。社会中绝大部分人的表现是如此的,包括我自己在内。这需要我们时时自省自警自我约束,尽可能地把对父母的感情深化固化凝固在我们的心深处。在我们的日常中,在我们平常的意识里,包括现在的我们在阅读,在编写,在交流中,多多地经常地讨论关于孝敬父母的话题,点点地积累我们的意识,让我们对父母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浓厚,更加切入我们的血肉与灵魂中。

一个人的孝道是诚心的,真诚的,出自本心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人如果忘记了父母也表示忘记了本人。一个人本体不存在了,哪么他存在就失去了一个人基本意义了。现在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道或是谈到,我们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话题没有答案,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我们活着最原始的意义就是活着,再是孝道的表现,最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该有孝道的观念。有人说,父母老人都不在世了,我们还有什么意思?其实,孝道是相对相互的。当你成了老人,更要讲求自己的孝道,不要故意为难孩子,不能依老卖老,不能为老不尊,不能像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老人以老人的本心,以老人真心,以老人该有的样子,是大家所接受的。所以说,家庭的小区域内的孝道,以及社会中的大的孝道,只要我们出自真心,相互尊重,多为他人考虑,甘愿先为他人服务,我们更多向社会奉献自己,我们把能力和精力投入更多的社会活动中。这样社会中的能量就越积越多,光亮也会越来越明显,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啮指痛心,人人感应。社会风气,人人责任。如果我们人人对社会针砭时弊,人人向社会中投入更的正能量,众人捡柴火焰高,我们社会的正能量也会更大更多更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21啮指痛心-24孝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