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保护民族瑰宝,传承特色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在贵州的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落下帷幕。本次实践活动,文化传播实践团一共前往了四个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方式走进水族人民的生活,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7月18日至2021年8月1日,在蒙耀远教授的带领下,“流水有痕,非遗不息”文化传播实践团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活动。在怎雷村,文化传播实践团采用面对面与古村落人民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了水族的风俗民情以及水书传承现状;在三都水族博物馆中,文化传播实践团切身体验了铜鼓、水族剪纸、“活刺绣”马尾绣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文化传播实践团也摇身一变,参与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水族文化的工作中去;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博物馆,文化传播实践团全面了解到贵州不同民族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发展,并通过采访的方式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水族学生拉近距离;在黔南三都县,文化传播实践团参加水族民族节日霞节,登丘山,唱歌助乐,牵手庆祝,观看祭祖……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彩非遗,魅力文化。水族的民族文化像是旧时辽远的钟声于今日之回响,诉说着亘古的缠绵。沧海干涸成桑田,白云幻化成苍狗,水族非遗文化的血脉于茫茫长史中簇起火光,它将隔阂化为温热,让文化传播实践团与水族人民紧紧相拥。一路上,文化传播实践团乘着歌声,在水族人民的一字一言中汲取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水族人民的一举一动中感受文化之下的热情好客。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播实践团的中国青年梦逐步加强了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仿佛回荡在耳边。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社会的发展,我们都离不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但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历的,是一片片承载着文化的古村落渐渐在我们的视线中淡去,是一类类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传统工艺慢慢在我们的脑中消失。首当其冲的便是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夹击,都让人数稀少的少数民族难以世世代代传承他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有严复“果为国粹,故将长存”的誓言,今有何?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离去!是国人让非遗逐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又何以谈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呢?

琉璃匠人高世俊曾说:“我们可以失去同年记忆,却不能失去这份流传千百年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是的,无论是党组织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形成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都应为建设以文化自信为地基的中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再过百年,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去听听那琉璃咯嘣清脆的声音,去沾沾那徽墨黑黝黝的墨汁,去尝尝那老街头有味儿的糖画,去看看那窗户上糊的各式各样的剪纸……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