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为身役:对苏珊•桑塔格的窥视和想象

对于苏珊•桑塔格,我十分好奇她的成长经历,不知道她的少女时代是怎样的时光和历经怎样的训练,写出了《火山情人》、《在美国》、《恩主》、《死亡匣子》、《我,及其他》等这些伟大的作品。直到《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这本书的出版,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窥视她过往的窗口。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体的书籍,纪录了苏珊•桑塔格三十岁之后私人日记,生活感想和读书写作计划等内容。

这虽然是一本日记体的书籍,但是内容是十分琐散的,他的儿子戴维•里夫作为她的编辑和助手,重新选取和编辑了日记内容出版,作为一个了解苏珊•桑塔格真实的一面镜子。

本书的内容和写作方式,如果对苏珊•桑塔格不太了解或者是没有看过她的书的话,是不太习惯这种表现形式的。很多日记内容都只写几个单词,或者是只有几个联想性的词语,或者是一个书单,或者是几句话:比如,她写到爱:爱上=瘾、痴迷、排他,对当前状态贪得无厌的要求,其他兴趣和活动瘫痪。这些偶尔出现的句子则表达了苏珊对于生活的纠结、痛苦与挣扎。

但是她也写到了自我的审视:“词语有其自身的坚固性。纸上的词也许不会暴露(也许会隐藏)构思这个词的大脑的松弛性。>一切思想都是升级版——靠印刷出来,即与思考出这些思想的人剥离开来而更加清晰、更加鲜明和更加权威。一切写作都有一种潜在的欺骗——至少是潜在的。”

日记中的这些纠结,痛苦与犹豫,与平日里苏珊•桑塔格作为知识分子出现的形式大不一样。日记中有桑塔格有着为爱情苦恼、自卑、伤心的一面,就像恋人哈丽雅特一样,艾林给了桑塔格深重的痛苦以及性的自卑,她写到:“艾琳内心对我没有爱,没有慈悲,没有善意,我感觉她变得薄情寡义……她不闻不问,没有宽恕心,对我只有冷酷。置若罔闻,沉默不语,甚至都懒得咕哝一声表示同意。”

在又经历了几次情感纠葛之后,以至桑塔格在日记中无数次哀叹“没人爱,没人去爱”

但是,因为她是桑塔格,在日记中除了哀叹爱情,纠结“没人爱”。也能在日记中审视自己的过往,提到自己的新书计划,开出让你眩晕的书单,列出看中的作家,他们是:贝克特、卡夫卡、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萨特、乔伊斯、加谬等;

她评价他们:“卡夫卡、博尔赫斯、加谬等的写作是零度写作”、“小说的未来以混合媒介的形式出现,如《尤利西斯》、《裸体午餐》、《微暗的火》”而这些有更加清晰的让你窥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欣赏高度和文学功底。

她书中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阅读清单,电影清单,书籍清单,涉猎之广让人惊叹她的饥渴般的阅读和广阔的兴趣。

《心为身役》让我们了解到三十岁以后的苏珊桑塔格的生活探索和实践,三十一岁到四十七岁之间,越南之行、反战斗士、乳癌化疗、中国旅行计划,以及《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作品的诞生,根据这本出版的日记书籍来结合观看,你可以看到一个作者的内心情感、各种思想和道德的觉悟,如何让她迅速成长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和思想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心为身役:对苏珊•桑塔格的窥视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