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选择是你的,这是你的比赛,我希望你能享受它。”
这句话来自最近的爽文女王谷爱凌的妈妈在女儿想挑战高难度1620前跟谷爱凌说的一句话。曾为滑雪教练的谷燕以及身为母亲的谷燕不会不知道其间的危险性,所以她建议女儿安全为主再做一次1440。但是作为母亲的她还是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及惊醒随之开始查看随处可见的关于谷爱凌的文章采访,结果发现谷燕的这句话不是赛前给女儿鼓舞或激将法故意说出的话语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对于女儿的尊重。这种身体力行的尊重其实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早有主张,那就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指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判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只需要明确“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所以我们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的第一步必须要从学会课题分离开始。 这里用父母管教孩子举例最为清晰,比如某个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导致成绩很差,这时候父母可以采取强制的手段监督逼迫其学习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常说的平日里父慈子孝一到学习鸡飞狗跳。这是为什么?因为学习本身是孩子的课题并不是父母的课题,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承担最后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去承担。父母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便会导致冲突。
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问:难道父母就放任学习差的孩子不管吗?他(她)那么小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作为父母的责任不应该去管教吗?并不是。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推崇放任主义而是提倡分离课题。作为父母第一步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孩子的课题最后考不上某某学校是孩子需要承担的结果并不是父母。这期间父母可以通过明确的告诉以及举例引导孩子理解并承担起自己的课题。
第二步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并且守护孩子的课题。就像谷燕十多年来在滑雪季每周开车几个小时带女儿谷爱凌去练习滑雪,这是对于孩子课题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帮助然而并不是强加逼迫。第三步便是父母要与孩子日常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在孩子实现人生课题陷入困境的时候会主动真诚的向父母请求建议甚至援助。
这里为何特别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举例呢?因为很多父母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会干涉孩子的课题甚至把孩子的课题理解为自己的课题然后形成孩子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这种纵向操纵的人际关系也会牵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你怎么穿这件衣服啊不好看,你必须要减肥了真的身材走形了,你要好好挣钱否则你不会幸福家里人对你也不会满意,你快换个工作吧这个工作没啥前途……” “ 我今天穿成这样别人怎么说啊,我好胖啊别人怎么看待我,我的这份工作真没面子我的学历也不高……”这些不管是出现在你口中耳中心中的话语熟悉吗?生活中充斥着自我以及别人的评价影响到你的心情甚至你的选择同时你也会在无意中干涉别人的选择。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们所能做到的便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样斩断人际关系中的羁绊是否就是无视人类感情呢?是否我们在为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也可以不求回报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呢?这两个脑海中的疑问也让我想到了两位妈妈。一位是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接受采访时对女儿说:“我说你长大不用感谢我,你一点也不欠我的,我谢谢你就行了。”另外一位妈妈在念叨对别人好结果被中伤的时候玩笑的一句:“我给你嘴巴里喂蜜,你还咬我一口。”
这两句话体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前者不受人际关系中“回报思想”的束缚后者多少认为“我为你做了什么,你应该给予相应的回应甚至回报。” 而回报思想对于自身是双向的束缚——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根本不是自己需要那么自己也必须承担并且给予回报,而自己为对方做了自己认为好的事情也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且给予相应的回报。而真正的课题分离是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与孩子以及其他人保证适度的距离伸伸手便可以触及但是又不深陷入别人的领域就像距离太近看这篇文章会伤害眼睛而距离太远你又看不清楚文章内容。恰当的距离来保持尊重是人类感情也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正是课题分离想要实现的目标。
探讨西方心理学到这里,我也想引用下古老的中国哲学。早在《道德经》里道经开篇写道:“道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极富创造力。它先生天帝,继生万物,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赋予我们生命和源源不断的能量,助我们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持有功,奉献而不索取。”
放开对别人课题的执念同时勇敢追求自我的课题肆意洒脱努力且快乐的生活。奔向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