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回归本真

从建国开始一直到现在这60多年间的语文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0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指导思想上以政治思想为第一,语文教育为第二,着力培养“高大全”式的所谓“新人”;课堂教学上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讲听模式是这一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思想上以应试教育为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为老师讲、学生练,讲练模式是这一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本世纪初到现在为第三个阶段。把握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不关注本世纪初开始的教育部大张旗鼓地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这一时期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指导思想上,为扭转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不加细嚼地全盘借用西方现代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定义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课堂教学被视为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成了这一时期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时髦模式。

这就是建国后到现在的我们的语文教学!

那么,如何评价这三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呢?

第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早已为语文界所否定,这里无需赘言。第二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把语文视为应试的工具,为应试而教学语文,严重扭曲、异化了语文的本质,已成为众矢之的。目前虽在改革之中,但迫于高考的压力,这种语文教学仍为当下的主流。当下时髦的语文教学为第三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这种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领域已流布7、8年,目前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语文界对它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不论是从理论渊源上来看,还是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上来看,当下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问题成堆。

从理论渊源上看,“对话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国外,而不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大体而言,有关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两种,即存在主义哲学和交往行动理论。”谁都知道,不论是“存在主义哲学”,还是“交往行动理论”,都不是本国货,而是中国的大学教授们非常喜欢贩卖的“西方货”!我不是说西方的东西不能用,而是说,就语文教学来讲,要特别注意它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统性。

就汉语文来讲,中国的语文只是中国人的语文,他和中国人的历史一样久远,在这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它已经和中国人的生命密不可分,它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就天然的体现着中国语文。所以,要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要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质量,我们首先要拿来的教育理论不是外国的,而是中国的。只有以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为主导,再参之以国外类似的教育理论,才能切合中国人的特点、中国语文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的语文教学。那种纯粹撇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闭着眼睛贩卖国外教育理论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现实、违背科学的。

从教学实践上看,这种以“交往对话”为指导的语文教学已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严重变形,导致了种种“假”语文课的泛滥。这一点实验区的许多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工作者已有很多论述,这里,无须赘述。

从教学效果上看,“对话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不是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是如实验区的许多老师、教育工作者所描述的那样,“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获”。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大谈“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对话教学”的“无效”!

面对当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困境,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正途呢?用一句话来表述,语文教学必须正本清源,回归本真。具体来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必须端正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回顾建国后6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一直走着一条迷失自我的道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政治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八九十年代,用应试教育来指导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最终滑进了应试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许多所谓的专家又乞灵于国外,用国外那套貌似很现代、很时髦的理论来指导汉语文教育,结果又陷入了极端尴尬的困境中。这种困境随着课改的不断展开,已越来越清晰。所以,语文教学要正本清源,回归本真,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端正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用汉语文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走进传统,从传统语文教学的宝库中去爬罗剔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纳新,寻求对当代语文教学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乞灵于国外。

2、必须按照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学语文。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呢?这是一个用一句话很难讲清楚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汉语文是表意文字,这是中国语文区别于西方表音文字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和规律,中国语文的其他许多特点和规律都是在这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教学中国语文,这个最根本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撇开;撇开了这个特点和规律,就等于撇开了汉语文的整个特点和规律,如此来教学中国语文,没有不失败的。

3、按照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核心不是什么“对话”,而是汉字,是语言文字,是咬文嚼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汉语恰恰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组。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 ②可见,字在汉语里的重要。因此,按照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不指导学生品味字,体味字的含义、思想、情感、精神、意蕴、道德、文化,语文教学就是无效的。

5、按照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首先不是师生间的“交往对话”,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品评、理解、吸收、运用,这才是符合汉语文特点和规律的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的最恰当、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各样的读、各种各样的背、各种各样的说、各种各样的写、各种各样的议、各种各样的品、各种各样的练,等等。总之,不是什么“对话”。

6、按照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来教语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政治接班人、应试高手和虚无缥缈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语文意识、语文习惯和语言感受能力(语感)。这里所谓的“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语文意识、语文习惯”是指:规范的书写的意识和习惯、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阅读的意识和习惯、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勤翻勤查语文工具书的意识和习惯、持之以恒的积累的意识和习惯等等。语言感受能力即语感,是人们使用语文最直接、最实用的能力。任何一个使用语文的人,都离不开语感;语感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使用的层次和质量。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文的语感就成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

古语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落尽“豪华”,以“天然”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