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学习正面管教(1)的感悟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就能做得更好,当你认识到在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么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利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的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效,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4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成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上。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有,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错误目的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真正的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12.26学习正面管教(1)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