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阅读吗?详解阅读的正确方法

这是一川关于深度阅读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做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本篇文字内容有点多,希望大家可以耐心读完。


前言

曾经一川对于教人如何阅读的书是敬敏不谢的,认为读书直接读就好了,不需要太方法论和功利化。

但如今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如果我们不主动学习、不主动探索新领域,极有可能在重大变化来临时,变得被动又措手不及。

相信大家在这次疫情中,对于“无常”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大家可能都想过,如果能早一点学会理财/学习新技能/转型做线上/尝试做直播等等就好了。

输出倒逼输入,疫情期间各种推荐图书、知识内容、付费课程满天飞。不过与碎片化的网上阅读、费用高昂的学习课程相比,书本阅读仍然是我们拓展认知边界最“物美价廉”的方式。

虽然大家都能阅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阅读的正确方法。

下面,一川就针对阅读中常出现的三类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一】阅读动机不明确

常言道,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很多人碰上网上大促,就囤积了不少书,但是买回来后又没怎么看。有时候看到网上或者朋友推荐某本书是“经典必读”,就跟风购买,但买回来翻了两页又看不太下去。

为什么很多书,即便是好书,我们也读不进去呢?

主要是因为缺乏明确的阅读动机。

很多人在阅读前,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看这本书,不知道这本书和自身有什么关联,可以解决自己的哪些困惑或者问题,因此阅读的动力就不足。

如果当下你有迫切的投资理财需求,又正好看到了一本关于理财的经典书籍,相信你会比以前有更强的动力去读它。

有些人非常排斥阅读有较强的目的性,认为这样会让阅读变得功利化,变得不够纯粹。

首先,一川认为阅读有目的性,并不等同于功利化。为了消遣而阅读推理小说,渴望提升思辨能力而阅读哲学,都是有目的性的阅读,这些阅读目的并不功利化。

其次,在成人学习领域,功利性的阅读往往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去阅读,可以帮助你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其实我们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成本绝不是那几十块钱的书本费,而是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生活娱乐的挤占下,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注意力也支离破碎。

只有目标明确,我们才能够克服万难,为自己创造条件去“充电”。

只有以终为始,才有望在外界“喧嚣”之下,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提升阅读收益。


【常见问题二】阅读时不看前言

在不少人眼中,前言都显得非常鸡肋,一川以前也不太关注前言,觉得作者啰里八嗦地交代了一大堆,还没开始正菜。拿到一本书时,我常常迫不及待地就直接看正文第一页,想要早点进入阅读情景。

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前言其实是作者对于整本书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往往是在完成了整本书之后,再来撰写的。

前言和目录,就好像地图一样,是作者帮助读者在开启正式阅读之前,先了解一本书的架构。当读者“迷失”于具体的文本内容,没太明白书中的核心要义时,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前言,以增进自己的理解。

一川最近读完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本随意识流动的书籍,对于很少接触意识流的一川而言,常常读着读着思绪也跟着飘散了。

这本书中还有非常多的旁征博引,列举了诸多英国历史上的作家、画家、学者,并引用了他们的观点和著作。为此,书中加了很多旁注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但这些注释对于阅读的流畅度和专注度有不少的干扰。

幸而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编者凝练地介绍了整本书的内容结构,清晰地阐述了全书的六大章节,以及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

一川每读完一章,还会回顾前言,以便重温要点,并为阅读下一章做准备。正是得益于前言,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本意识流作品究竟在表达什么,又是如何在表达的。


【常见问题三】阅读时“一视同仁”,从头看到尾

大部分人在阅读时就使用“一板斧“,即拿到一本书,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读物,也不管跟自己有多大的关系,就吭哧吭哧地从头读到尾,而且认为一本书一定要读完,事情才算完成,否则就觉得不圆满。

这种观念并不正确,阅读实际上是分层次的。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莫提默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积累的。

第一层次的阅读,是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就是理解文字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字、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内容。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基本达到了这个层次,可以认识常用的3000多个汉字,理解字和词语的意思,脱离了文盲的状态。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阅读市面上大部分的书籍,虽然并不一定能领会书本的深层含义,但已经不太有完全陌生的字眼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脱离了义务教育后,就很少读书了,或者只是消遣性的阅读,因此他们终生都停留在基础阅读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是检视阅读。

也可以叫略读、预读或者速读,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抓住书籍的重点。

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其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其二,粗浅的阅读。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可以简单理解为挑重点来阅读。

一本书很厚,有很多内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对你有帮助,都需要仔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挑重点内容来阅读。

那么哪些内容属于重点内容呢?

莫提默介绍到,一本书应当重点阅读:

1)书名

2)序或前言

3)索引(如果有的话)

4)出版者的介绍

5)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

6)随意翻一翻书,念一两个段落,有时连续读几页

粗读以上这些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基本架构,议题的范围,以及重点内容。

当我们不确定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不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精读,或者想要读、却时间有限的时候,就可以先检视阅读,检视完毕后,如果发现这本书对自己很有价值,那么可以再进一步细读、精读。

2、粗浅的阅读,也就是快速通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这可能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太一样,上学时,老师总是教育我们碰到不懂的字就应当去查字典,而不应轻易放过。

为什么在面对难读之书时,就不这么做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读难一些书的时候,要做好不止读一遍的心理准备。第一遍通读时,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顿,不要气馁,继续读下去,可能你读到后面就理解了,或者再读一两遍理解就增多了。

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苛求每一个细节都读懂,那么会增加阅读的阻力, 丧失阅读的快乐,更加读不下去。

比如我们在读诗歌,特别是古诗时,总会碰到不明白的字、词,如果每一个都停下来查资料,那么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就被破坏了,我们也无法好好欣赏诗歌之美。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

就是一般人理解的精读。 分析阅读的目标就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怎么样才叫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呢?就是要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一定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而不是直接引用书中的原句。如果无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作者传递给你的,只是TA的用字,而不是TA的思想。

“TA想要与你沟通的是知识,而你获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

那么分析阅读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回答好上述四个问题呢?莫提默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八项规则,来帮助我们拆解一本书。

首先,梳理一本书的整体架构:

1、类型: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2、概要: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大纲: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问题:找出作者正在问的问题,或者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吃透一本书的细部内容:

5、关键词: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

6、重点句: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论述: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结论: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并不像检视阅读一样追求速度,为了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可以长时间反复不断地阅读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的旷世奇书,多少红学家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阅读、研究,依然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在比较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时,我们应当知道的是:

“阅读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阅读某种读物时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度法是引人怀疑的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

其实大部分书我们都用不上分析阅读,只需要检视阅读,快速挖掘书中的有效信息就足矣。毕竟每个领域公认的经典好书,只有那么几本,只有这些书才值得我们精读、反复读,读书不要一味追求阅读量。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

这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读者会阅读很多本书,而不只是一本书,列举出这些书中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

只是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还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说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其实大家在做毕业论文时,都用到了主题阅读。

我们需要先通过检视阅读,快速浏览概要,确定论文主题。然后在一段时间内,用主题阅读尽量全面地了解想要研究的领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特别重要的图书和文献资料,我们还需要进行分析阅读,深入细致地内化知识。

一川以前不是特别注重主题阅读,经常是最近对哪方面感兴趣就看相关的书,而兴趣热度是容易消散的。

这就导致虽然看了不少书,但缺乏在某一个领域内的专注阅读,也没有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并查漏补缺,这对于个人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因此,现在一川会确定好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比如写作、自我管理,再结合阶段性的重点目标,来定制书单,进行主题阅读。

我会在网上用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推荐书籍,查阅书籍的主要内容,有时候还会先在「得到」上听20~30分钟的书籍解读,筛选出3~5本好评度高、关联性强的书籍,再进行购买和阅读。


以上,就是书籍阅读的「武功秘籍」啦,内容很多,大家慢慢消化。你只掌握其中的一两点,也可以明显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一次,一川会为大家分享阅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读书笔记,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懂阅读吗?详解阅读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