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觉悟,你的模仿将停留在表面

01

昨天小敏在群里发了一连串在写作中遇到的疑惑:模仿究竟该怎么模仿?模仿风格是怎么回事?我写教育类型的文章可以模仿鱼哥(水清亦有鱼)吗?

从她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无力感,想要突破却无从下手。

想想过去那几年,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子呢,总想去外面找方法。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别人用时很有效,自己用时却怎么也不对劲,很是郁闷。

两年前,知识付费刚刚盛行,偶然间看到一篇张萌萌姐下班加油站的推文,就像找到了获得成功的钥匙,非常兴奋的加入了学习大军。

当时的我就明白以人为师的重要性,所以萌姐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她凌晨四点早起,每天写赢效率手册。不管晚上多晚睡,我也坚持四点早起。每天写赢效率手册,每个时间段安排了具体内容,有时候十二点才能完成一天的打卡内容。

那时候我理解的模仿,就是简单听话照做,萌姐怎么做自己跟着模仿就可以了。

我却忽略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模仿给我带来了很大伤害。

未遵循身体规律休息的我经常性睡眠不足,每天繁重任务使大脑超负荷运作,我的身体彻底垮了。

后来看了中医,明白了身体的重要性,才及时止损,没让自己进一步沦陷。

既然大家都说模仿是成长的快速通道,这说明模仿是没有问题。这段模仿经历让我的身体出了问题,肯定是方法不对,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模仿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我迟迟没有想出答案。

02

直到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

最近一直跟父母讨论在老家县城买房子的事。农村老家的房子很旧,无法住了。如果不买房,逢年过节回家我们无家可归。

父母也快到退休年龄,也想老时能稳定下来,有一个安定的家。

父母就养了我和妹妹两个女儿。他们支持我首付在成都买了房我自己月供。为了公平,父母打算在县城给妹妹买套房,也是父母首付,让她自己房贷。

这套房是父母养老的,因为妹妹还没有安家。我和父亲商量这套房就写妹妹的名字,反正将来也是属于她的房产。

我和父亲都觉得这样安排很合理,可母亲死活不同意只写妹妹一人的名字,理由是她听信二姨的建议,觉得要跟儿女分开住,不然以后闹矛盾。

这样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大姨一家就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大姨家就一个独子,儿子儿媳买房时,他们老俩口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支持他们了。

孙女小时,大姨就帮忙带孙女。孙女上一年级了,媳妇不同意他们再住进新房了,也就是母亲说的,媳妇把他们撵了出去。

听二姨讲了这个故事,就建议母亲千万不要跟儿女住在一起,能提早避免就提前避免。

母亲很信服二姨,就抓住这个结果不放,一心念叨着,只要单独写妹妹的名字以后要把他们撵出去。

听到她的这些想法,我和父亲都很无奈。妹妹是母亲的亲生女儿,女儿怎么可能将自己亲身父母撵出去。她想不明白的是,女儿和媳妇是完全不同两个的概念。

后来我就思考,为什么母亲执意坚持她的立场。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原来她看问题只停留在冰山表面,只能从行为层面看待问题,而看不到冰山下面的东西,比如妹妹的品质、人品,具体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

执着于表面结果的人,生活可选择的面向往往很狭隘,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只停留在冰山表层,虽然很努力,却一直活在底层

我也曾跟母亲一样,活在表层认知,只看到人家的行为就贸然行动,还固执的坚持,缺乏了深入思考而不自知。

我听萌姐说早起好处多多就跟风的早起;母亲听二姨说,大姨的媳妇把他们老两口撵了出去,执意不同意单独写妹妹的名字。

表面看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本质却是一样的。我们都在模仿表面的行为,而忽略了冰山下面的东西,比如态度,信念,思想等等。

模仿的精髓在于透过冰山表象,向深处挖,就像挖钻石,它们总从藏在土地深处,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大。

庄子曾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03

之前我对写作的模仿也停留在技术层面,以为学习一下作者的框架,再把他的内容替换成自己的故事就可以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很压抑,像是失去了自我。经过赛先生指点才明白,模仿不仅仅是框架,要再深入一些,去感受作者的情绪、文风、信念和人生哲学。

老子曾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没有道(心理能量)支持的模仿,将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真正的模仿在于提升道(心理能量)的境界。

《史记》中孔子笃行学琴的故事跟这个理念不谋而合。

孔子向当时的音乐大师师襄子学习弹琴,他的天分很高,只用了十天时间就能熟练地弹一首曲子了。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天到晚弹这首曲子,也不向老师要求学习新内容。

老师见他整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对他说:“弹得不错了,可以再学新的了。”

孔子回答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对弹奏这首曲子的技法还没有掌握。”

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已经掌握技法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回答说:“不,我还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已经掌握了情感和意蕴,现在总可以学新的了吧?”

孔子还是推辞说:“不,我还没有从曲中领悟出作者的为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又继续弹那首曲子,弹着弹着,他的神色逐渐变得庄重肃静起来,若有所思,显示出一副志向高远的样子。

这时孔子高兴不已,说:“我终于体悟到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颀长,眼光明亮而远大,好像一个统治四方的王侯,除了周文王还有谁有这样的形象和气度呢!”

听了孔子这番话,师襄子赶紧离席拜了两拜,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这正是周文王所作《文王操》啊。”

从此以后,孔子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他无论学什么曲子,都能举一反三, 很快就通晓其理,并能娴熟自如地演奏,把其中的乐感、韵律、意境很好地表达出来。

道为本,术为末,道成能通术,术成能护道,二者互有补益,不可偏废。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模仿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技术是入门的第一步,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一步,要深入下去,感受背后精神的力量。

我们大多数人的模仿仅停留在第一步,想要学习很多技术,想要快快拿到结果。其实想要写作取得突破,必须再深入下去的,花同样时间深入研究一篇文章比一目十行看十篇文章效果好太多。

不信,你试试看?

有了这个感悟,我开始调整自己。看文章时不再走马观花,会沉下心来认真品读一篇文章。比如感知作者的情绪,以及他想要传递的价值观。

昨天看完鱼哥《毕业半年被裁,失业73天:孤独,是生命送我们的礼物》这篇文章后,想到自己的过往,忍不住想流泪。后来知道,鱼哥写文章时真的大哭了一场。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传递作者的情绪,甚至可以传递能量。

最近在看卢思浩的文章,能感受到他文字背后的倔强,也终于明白卢思浩的文字为什么在鱼哥脆弱时能给他那么多前进的力量。

文字是有灵性,也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敬畏感。现在的我写作时不再草草了事,会深入思考,因为它承载着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也会给自己人生方向的指引。

道是术的根本,术是道的妙用,道是登彼岸之舟,术是护送平安的护法神,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模仿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你要打开心扉,用心沉淀,通过文字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份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这个觉悟,你的模仿将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