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主要从关系的角度来讲如何实现人生突破,这是我迫切需要的,我需要改变自己,也需要经营好关系。
在发刊词中,陈海贤老师说这门课程,最希望给学生的,是内省的习惯和思考线索。
内省,是我们自我发展真正的动力。
导论告诉我们,关于改变,我们一直都有选择。改变,需要勇气;改变,需要自省。
当我们认为自己没选择时,要学会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
就像我在与妈妈的关系上,我总说自己没办法,可是这不是妈妈行为对错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关系中,我感觉到不舒服,如果不做出一些改变,承担不舒服结果的人,是我自己。
想想最近一次和妈妈沟通,其实我在表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说话不会引起妈妈的抵触,也让妈妈确实知道问题的点在哪儿,谈话平静的进行,结束后双方都心情平和。
自己从小时候闭嘴绝对的服从妈妈,到现在平等的和妈妈对话,在谈话中不被妈妈的胡搅蛮缠带偏,不闹情绪,努力把事情解释清楚,不攻击妈妈,不引发妈妈的抵触,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过程走的有多艰辛。
陈海贤老师在“改变第1天”告诉我们: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那也是你的选择。
如果现在让我找一个最想改变的目标,我选择“建立高质量的关系”,看看我能不能跟着课程的学习,来实现突破。
说心里话,对于和LG的关系,我现在采取的是消极回避的态度,彼此和平共处,尽量避免冲突就OK,我内心清楚我们的底层价值观有很大的分歧,我愿意讨论,但他回避讨论,我是一个愿意敞开内心的人,最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他是一个封闭内心的人,每次的讨论都会被他解读成我指责他,所以我慢慢闭上了嘴,我并不想改变他,我也知道这样的日子自己过的越来越不开心,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海贤老师“改变第2天”讲到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人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想要改变,就要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在和LG“用语言彼此沟通、增进交流”这个问题上,我的思维模式陷入“我没有选择”这个误区,其实是沟通太难,损耗太大,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我选择了回避、相安无事就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落入了小时候的心理舒适区,当我没有办法时,我选择适应环境,排除干扰,构建自己的内心平衡,我的家庭也处在这种微妙的平衡点上,各自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有事发生,平衡被打破,家里就会有大事端发生。
如何通过新行为创造新经验,获得新反馈,并亲身感受到它很重要。
陈海贤老师“改变第3天”讲到: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越是感到焦虑,我们就越需要控制感,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这就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这一讲的内容让我对“心理舒适区”有了新认知,它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中归纳了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体现在对具体事情的应对,和对内心情绪的应对。
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我们在用应对方式来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在家庭关系中,遇到令我不舒服的事情时,我总是用冷暴力在构建生活,那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我知道不好,但我控制不住,无法启用别的方式。
在对外界的关系中,出问题时我内心情绪的应对方式总是自责,我总会觉得是我做错事。
自己的这两种习惯应对方式应该是造成自己体验不好的很大的原因,但是自己从小已经把它们内化为自己应对焦虑的武器。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
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也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的原因。
陈海贤“改变第4天”教我们如何看清心中的恐惧,这需要我们去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这里用心理免疫X光片,通过4步把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第一步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通过表达和LG建立高质量关系。
第二步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在家里很少说话
第三步思考你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避免冲突、减少损耗
第四步你的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我们的性格如此不同,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没交集的人类,我不企望改变他,所以就认为没办法解决问题。
后续的课程,我会继续学习下去,我会努力改变,期待有一个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