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中立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

旁观者有罪吗?

“基蒂.吉诺维斯案”中受害人持续中刀30分钟,目击者38人,他们没有一个人对受害者提供救援,也没有人打电话报警。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根据这个事件,得出来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叫“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和新闻报道中也并不少见。 一个人被人持刀抢劫,周围的人视而不见,生怕惹祸上身。作为旁观者,真的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吗?或许只是因为无能为力罢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的,这种心态的蔓延,让我们都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跳河之前说:“如果我忘不掉,你们也别想忘掉,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冷漠,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

不只是面对恶劣事件,这种冷漠还蔓延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掩饰自己的冷漠旁观,有些人把自己标榜为中立者,但是旁观并不等同于中立。中立拥有自己的主见,带着一种公正的态度去做,而不是无所作为。

在赛场上,裁判就是一个中立者,他不偏向任何一方,只根据规则行事。

在家庭中,作为儿子和老公的男人,也必须是一个中立者,偏向任何一方,都会伤害到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中立也不是没有立场,没有立场的人就像墙头草,哪边强势往哪边倒;中立的人不站队,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立场,他在问题上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当中的许多问题的症结在哪,根源是哪,能够清醒的做出判断,所以在争执中,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站在极端的两方,而是沉默不站队的中立者,因为他们往往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何哉?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这句话是说:为什么说竹子像贤人呢?竹子的秉性直,是为了要站住身体。君子看到他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那些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去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小委托人》,儿童福利院的律师尹政烨,在调节家庭矛盾的时候,他是一个中立者,没有审判和调查权。但是在面对7岁男童被继母虐待致死,10岁女童被诬陷害死弟弟,孩子父亲、邻居、老师、警察的漠视,女童求告无门的情况下,他勇敢的站了出来,成为干预这个案件的中立者。在他的坚持下也带动了身边一批人。大家不是不愿意帮忙,只是少了这样一个契机。有些人能等来这样一个契机,而有些人却等不到。

当然,中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有不被左右逼迫的力量和接受风险的心理能力。

《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是丐帮的帮主,也是江湖中人人称颂的大英雄。在身世被揭穿之后,被所有人责难和追杀。他回到大辽成为“南院大王”,作为拥有契丹血统和被汉人养大的他,没有借机对中原人士进行报复,选择成为一个中立者。在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要攻打大宋的时候,他知道战争中最受苦的就是老百姓,他两边都不能帮,而且成为了干预这场战争的中立者。他挟持了辽国皇帝,威逼他折箭发誓,不得再对大宋发起战争。战争平息了,乔峰却成为两国都不能再接纳的人,最后感叹“天下之大,竟没有我萧峰容身之处”跳下了雁门关。

所以说作为中立者干预一件事情是有风险的,即使不惹祸上身,也会给自己心里带来很大的负担。

到底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中立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呢?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没有那么大的伤害度,不会让自己承担太大风险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做一个冷漠旁观者,要对这件事情给予干预。尤其是面对公平正义的时候,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弱者被强者欺负。否则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一个被强者欺负的弱者,没有人会来帮助我们。

如果遇到的事情风险太大,例如社会上的恶性事件时,作为普通人,即使能力有限,没有办法挺身而出,也要保持正义感,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拨打报警电话,或者向其他人求助,不要再冷漠的袖手旁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中立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