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里也不荒废孩子的礼貌和教养

《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到第五章时,遇到一个句子,促使我回头翻了前面的几章把所有有关孩子教养的场景都摘录了出来。

想想那是17世纪据说一片荒蛮的北美大陆,和澳洲一样,在我们的认知里当时去到那里的除了受派遣的军人、探险家、机会主义者、还有囚犯和无法本土谋生计落魄贵族和下等贫民。他们在英伦半岛后欧洲大陆生存难以为继,才去了新大陆力求重新开始,开拓新生活的。

然而我们读到的这个儿童故事在向我们传递着另一个信息,不论劳拉的父母是落难贵族还是普通平民,他们对孩子的教养从来都是有规有矩、成方成圆的

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可以说是锦衣玉食把自己的儿女教养成小皇帝,或更恰当地形容为熊孩子的父母长辈汗颜。

还记得在飞往不知美国哪个城市的飞机上为非作歹、呼喊乱叫的熊孩子吗?他导致全家人飞机一落地,不待出关,就被人家遣返回国。

那我们来看看,将近三百多年前的一位跟着丈夫带着女儿在北美大草原上一路西进的妈妈是如何成功地教养女儿们的,尤其是性格跳脱、比较淘气的二女儿。

在全书的第一章快结束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范例,年幼的女儿们坐在爸爸的马车上一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前行,旅途不免单调乏味、枯燥劳累,大女儿性格文静听话,还好。而淘气的二女儿就开始对爸爸撒娇,一会儿要求下来跟着马车跑,一会儿要求爸爸提前露营,而妈妈,不喊不骂,只是简单地用一种特别的语调唤了一声女儿的名字“劳拉!”

调皮的女儿就马上意识到妈妈在告诫自己不要再抱怨了,虽然小孩子心里委屈,还想抱怨是难免的,但她也只敢在心里偷偷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啦。

P7

“I want to camp now ! I'm so tired, ” Laura said.

Then Ma said, “Laura. ” That was all, but it meant that Laura must not complain. So she did not complain any more out loud, but she was still naughty, inside. She sat and thought complaints to herself.

“我现在就想露营! 我累坏了。” 劳拉说。

这时妈说话了。“劳拉。”  妈就说了这么一句,意思是劳拉不可以抱怨。于是劳拉不再大声抱怨,但是心里不服气。她坐在那里,脑海里想着一些抱怨的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约5岁左右的孩子,是如何被母亲教导而懂得在撒娇撒赖的时候适可而止的呢?

为什么在一切都进步了的今天,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孩子从撒娇撒赖发展到撒泼打滚,难以收场,甚至还得“有劳”外国警察帮忙解决的呢?

估计这样的“适可而止”恐怕是在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就根植于孩子内心的。说小点儿是孩子懂得适度收敛地撒娇淘气,说大些是让孩子懂得“审时度势、适可而止。”


还记得那个把火锅热汤倒在别人脸上致使年轻女子毁容的熊孩子吗?

这是极端的个案,但是想想我们去餐馆等公共场所时,难道没遇见过大声喧哗,肆无忌惮、不受约束、四处奔跑的小孩吗?我们要么不堪其扰,要么为孩子或是端着滚烫汤水的服务员捏一把冷汗。

请再看看这位三百年前的母亲是如何教导她的女儿餐桌礼仪的:

P21

“Dickie, dickie!” Laura called back to them. “Dickie -bird!”

“Eat your breakfast, Laura. ” Ma said. “You  mind your manners, even if we are hundred miles from anywhere.”

Pa said, mildly, “It's only forty miles to Independence, Caroline, and no doubt there's a neighbor or so nearer than that. ”

“Forty miles, then,” Ma agreed. "But whether or no, it isn't good manners to sing at table. Or when you're eating," she added, because there was no table.

“啾啾,啾啾!”劳拉对小鸟喊道,“啾啾——鸟儿!”

“吃你的早饭吧,劳拉!”妈说,“注意的吃相,虽然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哪儿都有一百英里。”

爸温和地说:“离独立城只有四十英里,卡罗琳,而且附近肯定会有邻居。”

“那好吧,四十英里。”妈承认道,“可是不管怎么说,在饭桌上唱歌都是不礼貌的——吃饭的时候唱歌不礼貌。”妈又补充一句,因为他们并没有饭桌。

即便是在野草从中全家人席地就餐,妈妈也不忘了提醒女儿“食不言”的规矩。

而与此同时,很明显更宠爱女儿的父亲,实时又温和地纠正了妈妈的一个距离估算错误,妈妈也给女儿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既要尊重爸爸的“权威言论”,又要坚持就餐礼仪原则的好榜样。

而我的脑海里却出现另一幅中国家庭常常发生的场景:

妈妈唠唠叨叨教育孩子该这样不该那样时,爸爸出面又护犊子又护短,妈妈一生气,回头就矛头直指丈夫,连带着把爸爸也大声斥责一番,还警告爸爸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他最好少插嘴(手)。

“识相”的爸爸闭嘴还好。遇到脾气同样火爆“不识相”的爸爸,一场教育孩子的家庭对话,极有可能升级为父母的一场争吵。

这叫孩子情何以堪,他/她是对爸爸把祸水东引表示幸灾乐祸好,还是回头站在妈妈的统一战线上一同指摘爸爸一顿,好让妈妈一开心既不教育自己还可以顺便跟妈妈讨价还价一个他/她心仪已久的玩具好呢?

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规矩没有立起来不说,反倒让孩子轻视甚至是蔑视了父母权威感和可信度。

这样真的好吗?

我们再来看看出现在第五章,激发我去摘录所有句子的经典句子。

故事是这样的,一家人还有帮他们盖房子的客人一起用过晚餐后,围着篝火拉琴唱歌,疼爱女儿的爸爸最先给女儿们拉了一首她们最最喜欢的歌,爸爸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女儿们开怀极了。

二女儿劳拉禁不住就大喊着让爸爸再唱一遍。

这一次,妈妈都没有说什么,淘气但又懂事的女儿就马上意识到了在家宴、晚会等公众场合,大人教导给她的话“Children must be seen and not heard.” Then she was quiet,于是她马上乖乖地闭了嘴。

对这段原文个翻译,个人认为译得不错,但不算确切“小孩子只能乖乖地待着,不能随便讲话。”

如果直译,其实是“小孩子(在某些场合)必须被(大人)看见,可是不能被听见。”

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三百年前所谓的非上流、非主流社会的成人是怎样教导他们的孩子如何不喧闹招惹外(客)人厌烦,又规矩待在大人的视线范围内,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

这个规矩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一个在公共场合上蹿下跳、大呼小叫的孩子,估计只要不是你家的,你都会觉得厌烦,甚至心里暗骂一句没教养的熊孩子。而无知无畏的熊孩子喧嚣吵闹、得意忘形四处奔跑、脱离大人的监管视线范围之时,危险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他/她。

还记得那个在地铁还是公交上“撩骚”(连踢带打)一个成年男子,结果被男子痛打暴踢的倒霉孩子吗?

如果教养他的是三百年前的那位母亲,怎么会发生如此惨剧?!

P34

"Oh, sing it again, Pa! Sing it again!" She cried, before she remmbered that children must be seen and not heard. Then she was quiet.

“哦,再唱一遍!爸,再唱一遍!”她喊道。接着她想起小孩子只能乖乖待着,不能随便讲话,就赶紧闭上了嘴巴!"

让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时,记住这个规矩吧。在公共场合要在大人视线所及的范围内礼貌节制地玩耍,不要随便喧嚣吵闹,即便需要说话,也要做到有礼有节,轻声细语。就算是不为别人,为了自己的修养和安全也该如此。


我们再来看看我今天摘抄的最后一个句子,又是一个根植在小小女儿内心深处的有关就寝的规矩,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人的“寝不语”。

爸爸浪漫地邀请妈妈赏月,还没来得及睡着的二女儿怎甘落后,悄悄地从床上坐起来,在一个还没门没窗、帆布篷顶,墙上到处漏风的屋子里,偷偷跟着一起赏月,可是一看到妈妈掀被莲进屋,淘气孩子马上就规矩地躺下装睡觉了,因为她深知妈妈对她们按时就寝的要求和规矩,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不说情愿但至少甘心遵守。

P40

Then Laura very quickly lay down, before Ma saw her naughtily sitting up in bed.

劳拉赶紧躺下,不让妈看见她不听话地坐在床上。


以上的这些,不仅是三百年前北美的一位新移民母亲教导孩子的智慧,它们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祖宗也有一套为孩子量身订制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规则,它们更是传承着几千年的智慧。

该吃饭时好好吃饭,该睡觉时乖乖睡觉,即便没有饭桌也不荒废的就餐礼仪,即便露宿旷野也不打乱就寝时间,有了规矩才成方圆。日后这些看似苛刻呆板的规矩才会成为孩子身心成长的旅途中一笔不可估价的财富。他日孩子成人后,这些规矩也会成为他们自我修养和接人待物乃至教育后代的底线和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荒野里也不荒废孩子的礼貌和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