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影有感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晴

蜚声国际的大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是唯一一部在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在1988年公映时举世轰动,并成为当年的奥斯卡大赢家。

我在三十多年前跟随学校包场看过这部影片,当时的观影感觉很不好,气氛压抑沉闷,节奏缓慢,对话很少,让人昏昏欲睡。心里想老外拍的东西咱们真是看不惯,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吧。

我们经常说,在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看电影也应该如此吧。我在影库的众多电影中看到它,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播放键。

电影序幕展现的是象征着最高皇权的故宫,鲜艳的中国红让每个人心中升起一份很复杂的情感,有大一统灿烂文化的自豪,也有近代被列强欺侮碾压的耻辱。音乐响起,恢弘大气下是一种无奈和悲凉,宛转悠扬的曲调道不尽世道沧桑,这也暗示了末代皇帝溥仪不同寻常、波诡云谲的一生。

三岁的溥仪在慈禧临终前被宣入宫,继承大业。在登基大典上,他没有被吓哭,也没说出“快完了”的丧气话,而是表现得特别呆萌可爱,当他听到蛐蛐的叫声,循着声音就跟过去寻找。我觉得这一幕更接近真实,三岁的孩子只知道玩,天真得连害怕都不懂。

小皇帝被一大群人伺候着,太监告诉他,天下都是你的,你愿意做什么都行。小皇帝马上就向外扬水,他从此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谁能说他心里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是在奴才们的纵容宠溺下,他长不出坚定有力的羽翼,而理想只能是一场虚幻的泡影。

在婚姻上,他还是很喜欢皇后婉容的。婉容的父亲是军机大臣,非常开明,主张女孩子也要接受教育,从小就给她聘请了美国教师,所以她不但精通琴棋书画,而且还接受了很多新潮思想,作风大胆而前卫。婉容主动亲近溥仪,两个人都亲得满脸红唇印,正值豆蔻年华的一对璧人在一起的画面唯美而浪漫,婉容的出现仿佛给小皇帝的生命注入了能量,让他在压抑的宫殿里有了新鲜的呼吸。

画面里有一双手一直在配合他们,好像在帮忙,但在要求人性尊严的婉容眼里是那样不合时宜和令人扫兴。

这个画面也暗喻了溥仪当傀儡的一生。无论是三岁登基还是六岁退位,被迫离开故宫还是被请去当伪满洲国的皇帝,他的命运从来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连他最喜欢的奶妈,他想留在身边都做不到。他知道太监们监守自盗,想去调查一番时,太监们索性一把火烧了库房。他看穿了这些人表面恭顺,背后欺诈的嘴脸,把他们全部赶出宫去,他心底的孤寂和悲凉又有谁能体会呢。

当日本战败时,他的前景更为凄惨。他有两个选择是当俄国人的俘虏还是当美国人的俘虏。当别人催促他快点走时,他非常迟疑,他对婉容还有一丝同情,看到面如死灰,动作蹒跚,已经疯掉的婉容,他自己的处境又好到哪去。

作为战俘,他们被关押在当年日本人在伪满洲国修建的监狱里,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他不想蒙受屈辱,想自杀。

在监狱负责人真诚耐心地改造和帮助下,溥仪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跟自己的过去划清界限,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有一个镜头特别打动我,主任说,你认识问题是好事,但不是你做的,也没必要承认。人要活得真实,对于错误要勇于面对、勇敢承担,对于不存在的事情,也要大胆说不。

在建国十周年时,溥仪因为表现良好被大赦出狱了。他骑着自行车随着人流穿行在街道上,表情平和喜悦,他终于从高高地、岌岌可危地位置上下来了,安心做个普通人也挺好。

影片的最后他去故宫溜达,看到自己当年坐过的宝座,想坐上去,被一个管理人员的孩子叫住了。溥仪笑着说,他能够证明自己就是皇帝,然后从座位下面找到了那个装蟋蟀的木盒,神奇的是从里面真的爬出了一只大蟋蟀。少年向老人望去时,老人的背影忽然不见了。

至此传奇的皇帝走完了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是不平凡的,历史注定要为他书写一段篇章;他又是不幸的,他只是一个棋子,位置虽然重要,但关乎他的一切都是刻意安排的。

其实他跟我们一样,就是一个普通人,虽有远大抱负,但又胆小怯懦,虽贵为皇帝,却又单纯天真。我们不用过分看重成功还是失意,重要的是一定要主宰自己的命运,“福自我造,命自我求”因为任何虚无缥缈的梦想都不如脚踏实地地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末代皇帝》观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