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听取了宁波市教科所张立新副所长关于《一线教师如何做行动研究》的讲座,感触颇深:原来研究可以如此简单,不需要太多的高深理论,只要自下而上的解决日常问题就好。确实,从我自身而言,我能解决的也只是这些与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中遇到的琐事,而对于其他的即使有心也是无力。如此,这样的“言论”胜得我心。现将张所长传授的“技巧”整理如下,以备后期所用:
一、行动研究概念
研究方法有很多:实证研究、历史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这些研究中,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法是最适用的。
1. 何为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旨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专家指导下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学改革的深入。
从概念中不难分析出:行动研究不仅是为了改进教育实践,更是为了教师的自身解放。
2、 行动研究步骤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有着其独特的研究、思考模式。今日,张所长主要介绍了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3、行动研究特性
行动研究有着“属己”特性,意味着:
(1)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
(2)它常常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
(3)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思的问题”。
四、课题选题、撰写技巧
(一)课题选择常见不良表达
1.理论的非实践的,侧重理论分析。如《高中学校艺术形态对学生审美影响的研究》。
2.国家的非自己的,侧重政策分析和解读。如《多远治理体系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
3.随意的非设计的,范围太窄,聚类不够。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
4.专家的非协作的,课题太难,资料匮乏。如《互联网+学科……研究》。
5.经验的非研究的,缺乏研究内涵教育的功能,从来都是被决定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二)课题选题特征
1.课题名称准确,蕴含行动四要素(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方法)
(1)“实践”,实践困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怎么办?《小学传统体育游戏的编创与实践》
(2)“个性化”,不具普遍意义,探索过程不需多少文献,不需检测变量,《构建山区留守学生“三维一体”亲情站的实践探索》
(3)“探索”,则需要提出创新观点。
2.句型简洁规范,直奔研究主题
(1)陈述概括式,不超过25个字为宜。
(2)正副标题结合式,正标题精炼醒目,副标题再作补充和解释。
3.核心概念新颖,具有鲜明个性
以别人很少使用的新概念作为课题研究的关键词,体现研究者的独特思考。《小学“零距离”作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作业“去×法”批改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问诊手册”建设的实践研究》。
4. 问题切口较小,具有可操作性
(三)结题报告 精微版本
第一步:问题与计划。
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文献:别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计划:我打算这样解决我的问题
第二步:过程与方法(改革措施、创新之处)。
过程:时间、地点、人物
方法:我怎样实施我的改革措施(事件)。
阶段:研究的波折,是如何面对预料之外的问题并保持动态生成的。
第三步:结果与讨论(总体描述或具体统计)
结果与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及原因——前后测的比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2:学习兴趣的变化/问卷、访谈。
结果与讨论3:预料之外的变化以及将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