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慧早起共读Day86——读《考试脑科学》

                好方法?坏方法?

      什么情况会导致记忆较快消失呢?我想知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对于大家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容易导致原有的记忆提前消失的活动,就是添加新的记忆,也就是指将知识一股脑地硬塞进大脑中。比如大家在前面的实验中记住了 10 组音节(YUM)(KOS)(KES)(TOH)(SOB)(BEX)(TAR)(KUW)(MIY)(JAS),那么请在 1 小时后再次背诵以下 10 组新音节。(TAQ)(MIK)(KOX)(GIY)(YAT)(QOY)(MIZ)(JOQ)(DIH)(XUP)

      当然,这次也请认真背诵。

      记住这次的 10 组音节之后再过 3 小时,请试着回想第 1 次背诵的 10 组音节。怎么样,还记得几组呢?我想大家肯定只记得一两组而已吧。

        也就是说,如果往脑中塞入了过量的信息,我们记忆的效果就会变差,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新记住的 10 组音节的记忆也会受到妨碍。只要在 4 小时后试着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能记起来的音节连 5 组都不到。

      像这种新记忆和旧记忆互相影响的现象就叫作“记忆的干扰”。

        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时它们互相抑制,有时它们又互相合作以得到巩固。

        因此,错误的记忆方法,比如毫无准备地将大量知识塞入脑中,就会导致记忆消失,或者使记忆变得混乱、模糊不清,进而造成失误。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古文课上,老师突然要求大家第二天之前把《百人一首》全部背诵下来,并且会安排相关考试。面对这项强人所难的作业,与其试图通宵把 100 首和歌都背下来,不如踏踏实实地只背 30 首,这样反而能得到更高的分数。虽然这种策略看上去有些狡猾,但无论是从时间、体力还是精力上来说,都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方法。面对那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也不应该熬夜往脑中硬塞知识。

        当然,不仅是考试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在一天内向脑输入大量新知识。说起来,学习的重点原本就应该放在“复习”上,我会在之后对复习的重要性进行说明。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毫无压力地记住自己所能记住的内容,才是符合记忆性质的学习方法。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吧?没错,就学习方法而言,既有遵循人脑规则的好方法,也有违背人脑规则的坏方法。无视人脑规则、完全乱来的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那样的话,还真不如不学习了。

      对于考试而言,学习了多少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会决定最终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学习的质量”如何。方法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王慧早起共读Day86——读《考试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