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否干货】高考在即丨那些终身受用的学霸经验

又是一年高考季,无数莘莘学子又将奔赴考场,将十余年寒窗苦读之学付诸笔端,就此迎来自己一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国内名校只有那么几所,很显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顺利过高考之桥,考上一流学府的只有少数学霸。大部分人像我一样,走到半路被挤下桥,只考上了普通院校,只能趟着水跑到对岸。更惨者,淹溺于水中,连大学都没得上。

我常常反思,是什么成就了学霸?高考过后,学霸的经验是否依然奏效?于是乎,我请教了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小雪,我把她的经验分享给你。

--

切换视角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你想的跟大多数人一样,那基本上可以肯定,你是平庸的。

学霸的思路就十分别出心裁。对我而言,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小考练习、大考应战。但小雪跟我说,这种学习模式很累,效果又很差。

很不幸,我就是这样。但当年的我从来没深入思考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只能飘忽于中游的原因,只是觉得自己起的还不够早,睡的还不够晚。

小雪的思路是,上课听讲是前提,但最重要的是做题,因为学习成果是通过题目检验的,高考这最后大Boss也是由众多题目组成的。

她把做题理解为“避坑”,只要躲过这些坑,就能把题做对。她每做一道题都要思考和总结出题老师给她埋了哪些坑,设置了哪些陷阱。到最后,她手里拿的不是什么精华知识点和解题思路,而是每科的“陷阱全集”。

她说,老师的把戏其实很简单,陷阱只有那几种,只要总结出来了,每次做题总能准确地识别出来,甚至在考场上面对考卷时会会心一笑,默念“这老东西,又来这一招”。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满大街所云的“换位思考”吗?我早就听烂了,可自己从没真正应用过。事实证明,道理听再多也没有,只有亲身实践才有用。

--

搭建框架

高中时代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法都是具体的、细碎的,我苦读三年,但就是记不住,在考题面前还是两眼发懵、两手发麻,但小雪同学却能信手拈来,应对自如。

同时,又有人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百位、千位(世界纪录是吕超背至小数点后67890位),8次世界记忆冠军多米尼克·奥布莱恩,他能记住2808张扑克牌的顺序,每张牌只看一次。

他们是学霸,我们是学渣,这种理由显然不能解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向小雪请教,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学霸们有一个共同点——先搭建框架再记忆具体内容。

小雪说,把所有的知识点、题目都列出来,分分类,其实并不多,这个知识框架很容易记住,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记忆具体内容,会轻松很多。

无独有偶,那些世界记忆大师们背圆周率和扑克牌位置自然也不是靠死记硬背,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他们靠的是“记忆宫殿”。

简而言之就是,把数字和位置进行编码,把编码联想为画面,把画面串成故事。记忆的时候,顺序反过来,先记住故事这个大框架,再顺藤摸瓜,去自己的“记忆宫殿”里寻找画面对应的编码,编码对应的细节。

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对记忆大师的记忆能力颇为好奇,所以去图书馆找了一些书,书中介绍的就是跟“记忆宫殿”类似的联想记忆法,我通过实践,真的在短时间内把三十六计背了下来。

细节是琐碎的,只有在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记住细节。

--

“我也能”

“我不行”这三个字,虽然十分简短,但杀伤力巨大,“杀死”过很多人。

李笑来曾经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1993年时,众多同学,包括他自己在内,都认为托福考试难于登天。当得知有一位同学要参加托福考试时,他们背地里给他起了一个“牲口”的绰号。

但时隔七年,李笑来在28岁时,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四个月搞定了托福,进入了新东方。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暗自虚汗如雨,因为他原本21岁时就有机会参加托福考试,却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不行,这事与我无关”,从此耽误了7年的时光。

我自己的例子是大学时代跑马拉松和参加全校“十佳大学生”竞选,我非常感恩当时的自己选择了“试试看”,而不是告诉自己“我不行”。结果,这两件事都成功了,从此以后,我做什么事都信心满格。

此时你不是学霸,你可以通过掌握科学的方法成为学霸。不仅是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任何挑战都是如此,此时此刻不行,不代表这辈子都不行。但如果你对自己说了“我不行”,那不仅这辈子,连下辈子都肯定不行。

“我不行”是自己给自己判的死刑,永世不得翻身。

--

别太在乎结果

一介书生十余载寒窗只为高考改变人生轨迹,你告诉我别太在乎结果?这可能么?

但可悲的事实是,你越是在乎结果,越是认为“胜败在此一举”,往往都输得越惨。

埃蒙斯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在男子50米步抢三姿比赛最后一环脱靶。是的,最后一环,是的,脱靶。他是雅典奥运会的枪卧射金牌得住,脱靶当然不是他的正常水平。

故事还没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同样是男子50米三姿决赛,离冠军只差7环的埃蒙斯硬生生只打出4.4环,他在平时训练的水平也不只4.4环吧。他过于在乎这决定胜败的最后一环,以至于他严重失常发挥。

我当年由于理科成绩不好(嗯,我却莫名其妙的选了理科),高考压力巨大。我在备考的最后阶段鬼使神差地研究起人生意义来了,别的同学在晚自习时埋头战于题海,我却找语文老师大谈特谈人为什么活着。几个月后,高考即将到来,我却得出了“高考在漫漫人生路上不算什么”的结论。

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考场上,我真的没有紧张,非常淡定和坦然。而我的高考成绩,竟然是我历次考试中最好的(但仍没考上名校,汗)。放下了,反而获得了最好的结果。

当你集中全部身心聚焦于一件事,日夜企盼成功时,你可以试着“跳出来”一下,从更宏观的视角反观眼前这件事,它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地球这么大,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是一粒微尘而已,何况你我呢?

写在最后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慧、才智过人,而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学习和深度思考掌握了不同于众人的、更高级的思维方式。这种高级的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考场,更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战略,战略之胜,才是真正的胜利。在战略面前,一次战役的得失成败不足挂齿。

当然,我想传递给你的正是那些优秀的人生战略。

- END -

作者:凡铭,90后大叔,跑完马拉松后立志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与时间为友,与我辈中人同分享,共精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否干货】高考在即丨那些终身受用的学霸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