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相情感障碍日。
据说之所以定位3月30日这个日子,源自于著名画家梵高的生日。梵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医学界却推断他很有可能罹患了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另外你 听过的名人还有贝多芬,玛丽莲梦露,丘吉尔,海明威,三毛等。
去年我写过这篇文章,之前提到过,抑郁症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更普遍的被接受,也是各国的各类名人明星被爆出来或者自己主动告知大众。但每次一波热搜过后,好像这个疾病离我们远得很,很少会有人继续关注了。我们听到得抑郁症的越来越堵多,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可能占大多数。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 有总共3.5亿人患有抑郁障碍,中国泛抑郁人数接近1亿。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因为毕竟不知道自己患病的人和知道却不愿意承认的人,这些人是否被统计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双相情感障碍,以前叫躁郁症 ,不知道 从什么 时候改成了这个听起来更官方更”高大上“的名字。难道是为了让患者感到不那么自卑?
抑郁症 ,主要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悲观厌世等,可以说是不良情绪达到一个极端 。
躁郁,字面意思:躁狂加抑郁。也就是情绪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切换。至于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点切换?因人而异,目前好像没有统一的一个规律。
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期,患者活动异常增多,头脑变快,充满活力,不停忙碌,甚至感觉不需要多少睡眠也很有精神。讲起话来过分夸大,滔滔不绝,严重者语无伦次。做事也 更容易冲动不计后果,比如看到东西都觉得自己需要,刷爆了信用卡,还款的时候才注意到自己透支了一大笔钱。
这篇文章中我提到过,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我是非常嗜睡的。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直到最后 做完睡眠监测,在被确定不是睡眠本身的问题后,医生预判可能还是情绪导致的一种躯体症状。接着,就开始吃药了。
可是,一年中我也不是12个月都很嗜睡,每年都是有一段周期,嗜睡虫突然附体。包括如果有环境变化或外在因素影响,也会不好说。比如我在新西兰的半年就完全没有嗜睡,比如民宿装修那几个月我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
有个朋友听说我有嗜睡后很不能理解,她说:好像经常听你说困和累,但有时候你又好奇怪,好像又很有精力。
是的,比如我在山西旅游的第一晚,和民宿老板娘 聊到凌晨三点,6点又起床跟团旅游一天。当然,路上有补充睡眠。
吃药期间,有一个阶段好像对很多事情感兴趣,有计划,都想去做。我本身就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又思维很跳跃的人,那期间想法更多,感觉自己动不动可以冒出一个新主意,还很自信于这个优点,是不是可以去做活动策划之类的岗位了。由于我开始敏感关注我的心理健康,并且本身做这一行,对我的督导李医生,他也是我曾经的心理医生,我养成了和他经常保持沟通,分享目前状态的一个习惯。通过电话里面的声音,他可以明显感觉出我很兴奋,很有活力,有很多想法。
那一次,他提醒我,开始关注一下自己,这种状态会持续 多久,以及会达到怎样一种 巅峰,小心会不会是双相情感障碍。
我当时觉得,我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精力很差,如果能有一段时间保持如此的活力,别提多开心了。
后来不知道突然哪一天,我又再次陷入了精力很差的阶段。
今年过完年开始,终于再次恢复能量。和李医生通话过后,他又再次提醒我,我的状态好像听起来很兴奋。询问我是不是近期又给自己制定了很多的计划。果然,确实如此。
他说,近期在医院里接的一些抑郁患者,最近也有很多开始出现突然春风拂面,活力满满的超积极状态。
李医生推荐我读一本书,是一位得了躁郁症的医生写的《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发现有 很多共鸣的地方。不过 ,我目前无论抑郁还是狂躁,都还没有达到作者最严重的那种状态。也许,这要感谢我在症状恶化到最严重之前,已经开始通过吃药去调节了。
通过这个作者的故事,我总结了一下关于躁郁症的一些点:
1. 作者本身就是医生和心理学从业人员,但在最初的时候,也不想承认自己是得了躁郁症。
那我们普通人大概分为三类:1)不足够关心心理健康的 2)和作者一样不想接受的 3)害怕别人知道
2. 作者觉得靠自己强大的自救能力,是不需要吃药的。于是耽误了非常久的治疗时间,直到生活被严重影响。
上篇文章中我也提到,我的求医之路,以及对吃药的看法。这位医生作者都是这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很多人觉得吃药了,我就是被定义为“精神病”了。之前我的咨询后台有个人和我说,她已经抑郁长达三四年了,甚至经常有自杀的想法。看过医生以后,她家里人还是不给她吃药,觉得她不需要吃,就是想不开。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很多年后她遇到她的第一个不愿意吃药 的病人,她也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劝,别人是劝不动 的,哪怕是医生。直到病人有一天病情发作严重,四肢被强行捆在病床上,病人望着作者,发出了求救的眼神。之后,开始愿意吃药了。
3. 躁狂或轻躁狂期间,活力真的充沛到让人痴迷留恋的。这个医生作者,也没能逃过对这种状态的迷恋。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的很多公众号文章,都是在偏轻躁狂期间写出来的,灵感说来就来。但在情绪低落期间,很久脑子里蹦不出来一个字。如果体会过这种精力充沛带来的快感,是很难接受精力平庸的时候的,更别提精力跌入低谷的抑郁期。
就像我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记忆力超强,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听过就不会忘的状态。最近经常听他说 ,现在记忆力不行了 ,很忧桑。要知道,他记忆力再差,可能都 比我最年轻记忆力最好的状态,要高出好几倍。
所以说,但凡体验过躁狂带来的好处,在抑郁期,就比普通的不好,感受更不好。
4. 不是任何人都像作者这样幸运,家庭出身很好,自身条件也很优越,家人和身边朋友同事甚至恋爱对象,都对自己无条件的关心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在不吃药期间,还是很难挺过去。也就是这种病 ,不接受正规的 治疗,一般人是很难靠自己挺过去的。
我和李医生说,普通人看完这本书,更加容易觉得自己“没救了”。我虽然没有这个作者的 运气好,但我也算运气不错的了。自身有很强的自救意识,加上身边关心我的朋友也很多,再加上有李先生这样很棒的伴侣。虽然医学上并没有给我定义我已经得了双相情感障碍, 但是在吃药控制嗜睡的基础上,我的生活不会受很大的影响。虽然目前看起来很多偏轻躁狂的状态,但也还没有影响我的生活。无论怎样,接受自己,不是那么完全 健康的。所以, 我可以及时敏感的关注到自己情绪的微小变化,做到及时的自我调整。才不至于导致生活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之前 我这里做过咨询的抑郁症女孩,也是一直很难接受吃药。前段时间关心她,她说自己已经完完全全好了。情绪没有任何不好,并且各方面都很好了。我提醒她,多注意 观察下自己,因为这期间是躁狂爆发高峰期。当然,已经觉得自己 好了的人,谁想听到自己还没好。因为我也不是很确定她到底好没好,所以我说话尽量小心,就强调我不是说她可能的了双相情感障碍,只是一个友情提醒。以前状态不好的时候都不咋发朋友圈,偶尔发的也是比较悲观的。近期看她发的频率很高。所以建议她对自己接下来 的状态做一个持续观察。
结果她很不愉快的回复:我很好,你别说了。
后来,我看她的朋友圈对我屏蔽了。所以,我也不能继续观察她了。
这种现场,生活中 其实很常见。包括这本书的作者,刚开始不愿面对身边教授告诉她可能得了躁郁症,接受了以后不敢告诉别人,怕影响自己 的职业生涯。到最后 ,写成书告诉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这种行为,给了躁郁症患者不可估量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