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课

同学们,“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这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一起来复习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桃花源记》。

(设计意图:讲陶渊明的文章,用陶渊明的诗句作为当日激励性名言。)

首先,需要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复习文言文,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根据以往的复习经验,我觉得可以用以下六个字来概括:诵读、积累、演练。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回归课本,巩固已知的,解决未知的,夯实基础,毕竟,“万变不离其宗”嘛!然后,学以致用,进行实战演练。

可能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忽视甚至省略了诵读这个环节,总觉得自己学过,都会背了,还有什么好读的?大家不要忘了:诵读是培养语感最主要的途径!朱熹说:“诵读的要义,是得它滋味”。所以,对于这些经典的古诗文,我们一定要认真地用心地反复诵读,力争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明晰主旨,品悟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比如,《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有清晰的情节线索,我们可以在诵读时借助想象再现桃花源,通过反复诵读和对重要语句的思考,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在这里,我强调几个字,大家可以在书上圈画一下: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等字的读音。

在写景的句子中,部编教材和以前的教材对其中的一个句子,做了不同的处理。请大家看一看,区别在哪儿?

大家更喜欢哪种停顿?

第一种怎么读?第一种读起来语速要稍快。有没有感受到渔人在欣赏美景时,那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赞叹和惊奇?

第二种加了顿号以后,三个词语之间的停顿时间应该更长一些。

试着读一下。从朗读中是不是可以感受到渔人是在慢慢地、仔细地欣赏良田、美池、桑竹这些景物呢?

你看,用不同的读法就能折射出不同的感情。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品读,读出思考,读出语调的变化,读出陶渊明的文字魅力。

(明确复习步骤,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文章较长,对比示范其中一句,用以激发学生朗读欲望。)

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常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门别类,通俗地说,就是根据文言词语的特点,分类“建群”,整理成文体、文学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在归纳、比较中加深记忆和理解。另一种是列表比较的方式,如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古今意义的区别,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等等可以通过列表进行比较对照。

提醒大家一下:复习时,我们要把那些意义变化较大,用法比较复杂的以及自己比较生疏的常用词句整理抄写在笔记本上,一定要附上例句哦,以便随时复习,使它们成为我们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最后,我们将通过对比阅读进行实战演练,把握一下文言文考试的出题方向,总结一下方法和规律。(明晰复习方法,强调需要注意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如何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做好积累。首先来看文体常识。快速看一看,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文体吗?结合本单元的另外两篇文言文《小石潭记》与《核舟记》,我们不难理解“记”这种文体。《桃花源记》是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准确地说,它不算真正的游记,而《小石潭记》则是比较典型的游记,《核舟记》很显然是记物,更像是一篇说明性文字。所以,“记”可以这样概括:它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叙事,记物,写景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是九年级的总复习,所以我们应该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由“记”这种文体再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其它文体。

(引导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知人论世是我们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想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作者陶渊明。他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夙愿,29岁时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后来又担任过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性格耿直,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至此,几次出世,皆失望而返,于是,彻底抛弃了济世苍生之梦,归隐田园。在南山下开荒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赏菊,喝酒,写诗……当然,真实的田园生活并非全都是诗意,更多的是贫穷,是坎坷和无奈,他在归隐后第3年家中失火,房子和储备的粮食烧得一干二净,全家人陷入了赤贫状态,但他宁可忍受饥寒,也秉持着他内心的原则: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

我们来看他的名和字,陶渊明,字元亮,“明”和“亮”,干净得一丝纤尘也不沾染。又名“潜”,“潜”是“隐藏”的意思,可真是“人如其名”啊!

其实,不管是看一本书还是学一篇文章,我们都应该先充分了解作者,因为知道了他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征,他的作品内涵就很好把握了,比如,知道了作者都有被贬的人生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小石潭记》作者看似矛盾的“一乐一忧”,《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复杂思绪和旷达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隐藏在“与民同乐”中的悲伤与欣喜。

那么,关于名家名篇的文学常识,我们需要识记些什么呢?文章出处,作者的名、字、号、世人对他的评价、朝代、代表作等等都要熟知,有的时候还要记一记诗派。

(复习文学常识时,强调“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巩固一下特殊的文言词句,它们往往是考试的重点,首先来看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把握它的文言含义。大家观察这几个词,看看有什么发现?对,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分别解释,再连在一起,就是整个词语的意思。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比如桌子,文言中只用一个“桌”就可以表示。而“无论”一词,是文言中很少有的文言复式虚词,不能拆开解释。细心的同学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会发现,有些词语“古今”两种意思都有,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据此对号入座。

通假字我想强调的是解释时先说通哪个字,再说意思。

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文言现象,叫词类活用,来看本文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词多义是中招考试的高频考题。因为它的特点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所以我们要结合语境理解、识记意思。

文中还有不少一词多义的现象,大家可以尝试着归纳总结一下。

为了避免重复,作者常常用不同的字表达同一种意思,大家要留意一下这几个同义词。

这是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我们要注意积累,加深印象。

倒装句是为了调和音节,错综句法或加强语势而故意颠倒词句的通常顺序,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

翻译句子是中招必考题,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句子,你会翻译吗?想一想,在翻译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才能做好翻译呢?翻译“三步走”:1.定采分点2.译准词语3.连缀成句

简单概括就是: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默写是检测我们对经典的掌握情况,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默写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

(分类复习,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课后习题对我们把握文章重点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这道题的题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一句有一处留白,那么,渔人会向桃源人说些什么呢?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桃源内外两个世界两重天地,一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世安稳,一个是政权更迭,民生凋敝的乱世离散,一个是“皆出酒食”的热情好客,一个是“处处志之”的违背诺言,一个是岁月静好,一个是负重前行,一个世界很精彩,一个世界很无奈。这也是为什么外面世界那么大桃源人却不愿意出去看看的原因。

为了避免重复拖沓,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这就是陶渊明的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朴素自然而富有表现力!

桃花源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桃花源的丰足与和谐,除了第二段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表现在“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上。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乱频仍,据说短短21年就爆发了大小战争60场,可谓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为现实残酷,同时渴望美好,所以,57岁的陶渊明虚构了桃花源的故事,那里环境优美,宁静祥和,老幼皆安,邻里欢愉,他们待客如家人……

我们纵观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他年轻时为出世入世的选择几度挣扎,但终究找到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俗世——田园——桃花源,这正是陶渊明灵魂成长的轨迹。

那么,仅仅是陶渊明一个人向往桃花源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可以想象出太守反应之快,寻找桃花源心之切。课文最后,写道那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刘子骥也“欣然规往”,可以看出桃花源还是各个阶层人民的愿望啊。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作者又以众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这样,这个题就很好解答了。

桃花源是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是陶渊明以及与他同处那个战乱年代的人们的精神避难所,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来说,我们都已相当富足,但我们依然会有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不妨下课后写一写吧!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李子柒,名扬海内外的超级网红,也被誉为是网红界的一股清流,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她呢?我想,多是因为她营造的暗夜星光,小桥流水,竹林清风等诗情画意的景致,为我们再现了古村落的淳朴风情。她承载了现代人对远离都市喧嚣、触摸清净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不是吗?她帮我们实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愿景!

(课后题就是本文的重点,借课后题讲解强调课后题的重要,穿插小练笔并联系“网红李子柒”意在暗示学生学习语文要注意和生活建立联系。)

按照课标对初中生掌握古诗文的要求,除了40首古诗词,我们至少还要对20多篇文言文进行详细具体的复习,怎样才能做到省时高效呢?我觉得,最近几年流行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一用,比如这一课,可以从内容理解,重点探究,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入手,用词语或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课后题梳理出本文的三个重点,所以说,思维导图不仅能让我们把厚书读薄,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牢记核心知识。

(用自制的思维导图意在告诉学生“不要懒”,自己动脑动手整合的知识会更牢固。)

通常情况下,中招的对比阅读一篇是课内的一篇是课外的,遇到课外文言文,很多同学没有耐心阅读,我觉得这是我们在文言阅读方面失分的主要原因,在此,我建议大家先看后面的题,然后再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阅读原文。如果遇到不会的或一时拿不准的词,要充分利用课外文段下面注释的提示作用,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猜测它的意思,一遍读不懂就多读几遍。

大家先快速浏览一下。

译文 :水更加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赴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出所经之地的名字,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前面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认真审题。

考场上的课外文言文,我们理百分之七八十,疏通大意能把后面的题做出来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想着理解透彻每一字每一句,如果遇到一时理解不了的,可以先放一下,或者借助临近词语含义进行推断,说不定看完后边的前边的自然就理解了。当然我们更多的是用联想推断的办法,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这里。

这样看来,课外文言文看似很难,但它的考点基本都在课内,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内文言文复习扎实。

(通过中考真题简单总结规律,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尽可能帮助他们消除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得人之鱼,不如得人之渔!让我们一起巩固一下复习文言文的策略:……

课下作业是:

疫情推迟开学,我们“停课不停学”,愿大家都能像陶渊明一样“心存美好,微笑前行”!感谢您的倾听,再见!

(小结重点,加深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桃花源记》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