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要博览群书,否则你的独立思考也许仅仅是假象

自己对读书的感触颇深,从小到大并没有像一些文人作家书中说的那样,从小有一些世界经典名著陪着一起成长,自己小时候就是四大名著、张爱玲、三毛还有金庸,直到自己成年之后才开始阅读一些世界经典名著,如今又过去了近十年,从小因为自己算是朋友中读书相对比较多的,因此说话也总是滔滔不绝,观点也就不自然的滔滔不绝的涌现到周围人的面前,还一直以为自己就站在世界的中间,认为的就是真理。

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读书的不断增多,我发现过去的认知是那么的狭窄,总是把一些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事情当成真理,认为这个真理可以是一成不变的永恒,但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经历已经与曾经读过的书,那里面的所谓真理形成了一种背反,如年少时期的那种三国水浒中的影响,曾经认为只要自己能成功,过程从来不需要关注,甚至可以在成功的时候,完全可以掩盖过程的瑕疵。

还有那些人际关系的处理,一直遵循着传统的和周围人的影响,最终发现却是表演的成分太过浓厚,以至于把这种表演当成一种人生的过程,其实这仅仅是丢失自我的一种表现而已,就这样不断的否定,不断的探索,随之而来的疑惑和焦虑,当试图去找到答案的时候,发现原来曾经的认知都在我不断探寻原因的过程中,慢慢的不断的遭到我的彻底否定,我甚至认为我之前读过的,懂得的都值得怀疑,都值得商榷。

就这样慢慢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无知、开始感觉得很多的不确定,对任何的行为背后的逻辑都产生过怀疑,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文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只是自己思考的一种陈述内容,一个角度,一个片面的观点,但之后的成长和读书的过程中,我却对自己认知的很多一些逻辑和原则,都改变了过去认为它们是可以一成不变的真理,而当成一种值得商榷的临时性的法则。

自己如今已经不再认为自己的认知都是对的,甚至都不能确认自己的记忆是否是正确的,这源自自己在一本书中,讲述关于人的记忆,书中说人有这一种主观的记忆选择性,有一些记忆会被我们的大脑,主动的删除或者主动的记忆,这种选择性的记忆,可以改变你回忆某些事的还原度,一个连自己清晰的记忆都不能相信的人来说,我们还有多少可以确定的真理?

如今再也不会把自己的一些所谓真理强加给自己的下一代,回忆过去自己的那种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年纪,最大的区别就是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多,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短视频,马云和金庸在一起,马云敬佩金庸读的书很多,金庸反而说他其实没读很多书,这让我想起这是和马云说他不喜欢钱是一个姿态。

有很多人拿这样的态度当成一种他们炫耀的资本,我对马云的感受是无法体会得到,但如今我觉得自己的无知感,是能够体会到金庸他那句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我读书的方式并不是拿到一些必读书目做读书目标,而是跟随者某一本书一直不断的上下延伸,从读一本小说能延伸到心理学和伦理学,还有哲学这些内容,是不断的上下探索,而不是左右维度的追畅销书,因此内容就像一个黑洞,我看不到边际,我也不知道我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但我能感觉到的就是,随便一本书,在我面前都是一座大山。

所谓的独立思考,并不是我们获得了一个真理,而是我们通过读书,不断的进行判断,通过判断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之前读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之前总会拿书中的观点,随便引用一些观点来对面前的事进行参考,而如今这种引用和参考变成了一种背后的多重参考所形成的判断能力,我们要用这种通过不断的读书提升起来的判断能力来进行一些事的处理和观点的讨论,而不能一味的引用某个作家和思想家的内容做依据。

因此独立思考,并不是我们抛开一切参考就是独立思考,这种抛开一切其实并不能完全的抛开一些狭隘的被动意识,独立思考是需要有大量的判断过程,通过博览群书,来具有这种多重判断的依据,这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要博览群书,否则你的独立思考也许仅仅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