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遗憾占据你的人生

大年三十,我正式从制药公司辞职,准备搬回上海,全职做儿童癌症公益。”

 朋友说:“你这个弯拐得有点猛呀。”

 确实,这意味着我要离开美国,也要离开一线科研。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我和太太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了10多年,非常习惯。工作稳定,有房有车。居住的城市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对小孩来说,海洋世界,乐高游乐场,甚至迪斯尼都是周末随时可以去的后花园。

 从中国到美国,从本科到博士,从学校到公司,我已经做了10多年的科研,我喜欢挑战未知世界,喜欢试验成功时刻的惊喜。父母也可以很骄傲地对周围人说:“我儿子是美国一线科学家,在世界最好的药厂之一研究抗癌新药。”

 突然全部放弃,搬回国做公益?这个弯确实转得很猛。但下决心并没有想象那么难。

 太太说:“我支持你,或许真能回去改变一些事儿呢。”我知道没有后顾之忧。

 捐赠者说:“不着急,我们要做一个长线的公益!”我知道这是事业而非工作。

 很多好朋友说:“挑战很大,但如果你要做,我肯定全力支持!“我知道有人同行。

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说:“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试试么?“

 答案非常清楚。

这是知名癌症科普文章及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的作者菠萝在今年大年初一发出的文章。

我相信,对任何人来说,回到国内与待在美国,从事公益与做一线科学家,意味着的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这个抉择可谓事关重大。

随着我们年龄日涨,做决定的机会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会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危机感。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抉择面前,就更会产生“万一错了怎么办”的恐惧感。

菠萝最终选择了“回国做公益”,为什么?因为他问了自己一句话 - “如果生命只剩一年,你想试试吗?”

这句话就是被我称为“临终视角”的抉择方法。

什么是“临终视角”?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做选择时都会从两个方向的视角出发,一个是过去的经验,一个是未来的可能。一旦遇到两难选择,就会进退维谷。然而,如果我们把“时间”想象成一根横轴,起点是出生之日,终点是生命结束之时。然后,再试想把我们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时间点拉动到“生命结束”的那个时刻,我们究竟会看到些什么?

我们将看到一个与平时观察和思考截然不同的视角,这就是被我称做“临终视角”的特殊视角。

这个视角之所以与众不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平时观察和思考的狭窄维度。你会发现,只有站在了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之上,我们才能清晰的看到哪些事物才是我们真正珍视的?哪些事物才是我们真正在意的?没做什么会让我们感到特别遗憾?做了什么能让我们感到由衷满足?或者觉得此生没有虚度?

打个比方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站在潮水刚刚退去的海滩之上,破碎的、完整的、漂亮的贝壳在一瞬间全都露了出来,一览无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时,我们不再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就在眼前。

这就是“临终视角”,当伴随了一生的喧嚣终于褪去,虚假的繁华终于落幕,人生的真相才能显现,而它们就像是留在沙滩上的贝壳一样,清晰而简单。原来,我们真正在乎的、珍视的,不过就是那么几样。

就像菠萝,在向自己发问之后,他看到了极为清晰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赚得金钱、声誉、安逸日子更加重要。我想,在这场自问自答之后,他不会再疑惑自己的价值观究竟为何,他已然用决定给出了答案。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临终”这样一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不再一样。一直解答不了的“价值观”问题终于浮出了水面,一直无法取舍的两难抉择瞬间变得清晰。也许我们还会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与那个时间节点上真正在意的事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还会发现,自己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正是那个时间节点上最在意的事。

 于我而言,则是在一次很悲伤的事件后终于意识到“临终视角”的存在,而且在那件事发生之后,“临终视角”就成为了我一直践行的决策方法。

 几年前,我的一位前同事因病离世。他那时年仅35岁,正是青春正好的年华,而他本人也是英姿勃发的青年,不但有才华,而且还很帅气。就在美好人生徐徐展开的时候,却听到了他猝然离世的消息,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仿佛做梦一般,不愿相信。

记得他在离开公司时,对我说:“我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所有生活都被工作占满。但还得继续做,等以后再看是否有机会去做真正热爱的事吧。”后来他去了另外一家同样类型的公司,从事着同样类型的工作。

在听闻噩耗之时,脑海中不由浮现起他跟我说那句话时的情景。在公司的茶水间里,他斜倚在墙上对我说:“等以后再看是否有机会去做真正热爱的事吧。”

很多次,我都忍不住去想:如果时光倒流,他当时做了另一个选择,不再从事自己不爱的工作,而是去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也许不但有可能依然健康活泼(他的去世与那个类型工作的超大压力及超长工作时间密切相关),还可能生活的非常幸福满足。

然而,时光从不倒流。 

而我,除了永久的怀念与惋惜之外,在这件事后便养成了用“临终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运用“临终视角”时,除了可以像菠萝那样假想“如果生命只剩一年”,还可以假想自己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已经处在生命的弥留之际。

然后再来回顾自己的一生,看现在的你想对年轻时的自己做出何种指导;如果时光倒流,你希望那个时刻,做出的选择究竟为何。

英伦才子阿兰·德伯顿曾说“思考死亡能使我们追求减少世俗的成分而增加精神的内容。死亡的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或许就是引领我们去追求任何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同时鼓励我们漠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毕竟与我们的死亡没有丝毫关系,对死亡的遇见能够使我们追求我们内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提出过一种治疗技术 - 设想自己的墓志铭,用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即当你设想自己墓志铭的时候,你希望这句话是什么?

其实,“设想自己的墓志铭”与“临终视角”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伟大人物的墓志铭,这些墓志铭上的文字描述的正是他们一生中为重视的事情。

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墓志铭是:

这里埋藏着阿瑟·克拉克。

他一直没有长大,

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红与黑》的作者、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

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活过,写过,爱过。

伏尔泰的墓志铭是:

他的身体存放于此,思想遍布世界。

对于克拉克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成长”;对于司汤达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写和爱”;而对于伏尔泰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则是“向更多人传递了自己的思想”。

也许,我们也可以想想,希望在自己墓志铭上写下怎样的话,然后用这些话来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前进的方向。

如果发现自己想要写上的话与现在正在过得生活完全无关,那恐怕就得想想该如何调整现在的生活了。如果发现想要写上的话与现在所过的生活完全一致,那就说明自己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布朗尼·维尔是一位曾经做过多年临终关怀的作家。她的病人承受着无法治愈的疾病,也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她在他们生命的最后3-12周里照顾他们。她说,人之将死,会成长很多。当维尔问那些临终病人,他们人生里是否有什么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想要改变些什么时,他们的回答出奇的相似。

“我希望我当初有勇气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临终视角”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帮我们做出重大抉择的方法,也是一种看待时间的特别视角。当我们困于当下,难以判断之时,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愿我们都能找到度过一生的最美路径。注意:不是最成功,而是最美。因为最美就意味着,顺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向往,而这向往常常并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所以就需要运用“临终视角”这一方法去发现它,面对它,认识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遗憾占据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