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还是为民?---读史记商君列传

       略微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商鞅变法,都知道商鞅是个改革家,他的变法对秦朝及中华历史进程影响很大;但就是这样一个显赫人物,最后却落得一个被五马分尸的下场,确实可悲可叹。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经历了一个怎么的传奇人生?应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人物,能我们自己的人生带来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了史记《商君列传》,完后颇有些感想,但纯属一家之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节选,省略部分内容,着重突出其生平。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开始孝公不愿理他)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司马迁鄙视商鞅通过国君身边太监引荐而接近孝公,崇尚姜太公、诸葛亮那种被慕名求贤的方式,其实这一点个人觉得是无可厚非的,当年孔子还想通过齐景公身边的大臣来接近景公呢?还有毛遂自荐呢?所以这个关系不大,关键是后面:商鞅先用帝王之道说君,后又发现对此孝公不太感冒,立刻改为用强国之术,这说明什么,说明商鞅是没有固定道义原则的,只要你国君高兴就行,别的不重要,这不就是所谓政治投机吗?而且他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比较缺德的(难以比德于殷周),不过秦孝公和他“志同道合”,都属于急于“显名天下之人”,所以采用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之术,两人一拍即合。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茍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本段省略了一部分,总体上讲应该是商鞅在朝堂上宣传自己主张,舌战群儒,力排非议的过程,你看他说的头头是道,听着感觉也还是挺有道理的,而且能够说服孝公身边的那帮高人,说明商鞅确实至少是一个很有魄力和能力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纸上谈兵、讲大道理都是意义不大,关键是看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段就是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你看看,创造连坐腰斩的严酷刑法,挤压方便百姓生活的工商业,一切物质利益、功劳荣誉与军功挂钩,哪一项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宠涓①。其明年,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这一部分是商鞅变法实施后的过程和结果。

      变法5年后秦人富强(别忘了,100多年后,秦国灭亡)。对于秦国暂时的富强,本人(非历史专业,勿喷)是这样看的, 变法打开了人性之恶的潘多拉盒子,把国家改造成了战争机器,貌似会暂时强大一些,但同吸毒抽鸦片一样,短期兴奋几日,长远看反而是在折寿。实质上,是在走类似希特勒军国主义主义的路子。为了迎合君主一人,把广大百姓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至于其中太子犯法,太子老师受到处罚的事情,从法律面前众生平等的角度,却有进步意义,况且商鞅是百家中法家的代表,所以许多人认为商鞅变法是法制社会的尝试,故而偏于强调商鞅变法的正面意义。

       本人持相反看法,总体认为商鞅变法是负面的东西。

       首先什么是法,刘邦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相当于全民投票通过,那才叫法;其次,周公以德治国,人家也是有法律的,不过是以德为先,先德后法而已,法律是最后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而商鞅变法却是走向了中华道统的反面,法为先,也好,但问题是法律是正常适当的法律也可以,毕竟是过于苛刻严酷,他不是以法治国,我看应该叫以邢治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两段是商鞅的最后结局, 短短十年,从一介平民,叱咤风云,封王封候,最后落得五马分尸,诛灭九族;跌宕起伏的一生,常令人扼腕长叹,掩卷深思。。。

       本来嘛,搞政治就是进行利益再分配;所以作为政治家,令“宗室贵戚多怨望‘”,触怒权贵,倒是不足为奇,但要看为了谁而得罪?商鞅是为了国君秦孝公(注意不是百姓)而得罪,结果秦孝公去世后,靠山没了,自己弄得四面楚歌,孑然无助。反过来,假设商鞅施仁德于天下,民先君后,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一味迎合国君,一旦落难,还有百姓的支持,至少也能赢得后人的敬仰。

        作为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人,商鞅之智慧能力已无可挑剔,但最多只能算是一代枭雄,与圣贤的差距,就是仁义二字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君还是为民?---读史记商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