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天,三个牛的故事送给您,在新的一年,愿您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长进步!牛年大吉!
(一) 簸箕问鼎——真心去爱,但更应注重爱的方式
在山西流传着一个“簸箕问鼎”的故事,是说尧为了寻找接班人,到天下遍访贤能,正好看到舜在田地里驾牛犁地,当牛不走时,他不用鞭子驱赶牛,而是敲击挂在犁杖上的簸箕,牛听到鞭子的声音就会继续向前,尧认为舜既有仁爱之心,又有如此智慧,一定能爱民,并治理好天下,于是就将帝位禅让给舜。这虽然与其他记载不太一致,“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是说舜不忍心打牛,而把鞭子打在自己身上。但我更愿相信这个故事,敲簸箕比打自己更智慧更合情理。
教育孩子,首先要发自肺腑的地爱孩子,爱但不骄纵他,像犁地的牛偷懒不走了以后,我们还是要鞭策的。但爱更重要的是会爱,如何聪明地去爱,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去爱。像仁爱又智慧的舜一样,爱不一定非要把鞭子打在身上,重要的是如何起到警醒的作用。
因为爱所以才会不断探寻更好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他看到一个男同学打架时,没有斥责与体罚,而是奖励了四颗糖,使他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颗奖励他守时,二颗奖励他尊重老师,三颗奖励他正义,四颗奖励他知错就改。四颗糖让这个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内疚而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教育需要鞭策,需要尊重和信任,更需要触动灵魂深处,才能真的行之有效。
爱需要宽容,成长的路上怎能不会犯错,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自己的错误;
爱需要温暖,太阳与北风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太阳比北风更有力量,让孩子在阳光中快乐生活;
爱需要智慧,聪明的方法比一遍遍的说教更有力度,爱的方式是比爱本事更重要的事情。
(二)对牛弹琴——充分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汉代牟融《理惑论》中记载:古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之前一样埋头吃草,像没听见一样无动于衷。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来。后来人们用对牛弹琴形容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
这个故事非常值得家长和老师深思。公明仪弹高雅的曲子,牛从来没听过,自然听不懂,后用蚊虫和小牛犊的声音来对牛谈琴时,这是牛听得懂的声音,牛自然就有了回应。
对孩子讲道理或授课也一样,都要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他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等。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是不相同,即使相同的年龄,不同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育首先要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孔子说有教无类,要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子路和冉有曾向孔子请教相同的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
孔子对两个人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对冉有说“闻斯行之。”听了就马上去做。
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亲兄长在,听了怎么能马上去做,应该先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
之所以有这样截然相反的回答,是因为孔子了解冉有性格谦卑,办事犹豫,所以他鼓励他马上去做,子路逞强好胜,所以让他遇事先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所以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了解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听得懂和喜欢听的方式去讲。
(三)庖丁解牛——用心钻研,不断提升教育能力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解牛人,他的技艺十分纯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他能潜心研究牛的结构,遵循其身体的结构规律。教学也要是如此,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庖丁十九年如一日练习解牛,教师的教学,家长的教育都一样,也要一遍遍地练习和打磨,才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成熟。在日积月累中,日渐精进。教育的过程也是我们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而要像庖丁一定懂得去悟,去钻研,这样才能日渐掌握教育的规律,才能逐步提高。
孩子们的成长进步,是我们最大的欣喜。愿这三个小故事能对你的教育有所帮助,祝您和您的孩子牛年大吉!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