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扎心又温暖的一首小诗,年少时没人能懂,读懂时已不再年少

整整一个暑假,我那个即将去国外读书的外甥就窝在我家沙发一角,一动也不动,跟老母鸡孵蛋一样,抱着一个手机,整日地趴在窝里。除非我拿好吃的诱惑他,否则他连“毛”都不抖一下。因为小妹一家做生意非常繁忙,所以一到寒暑假,他家的两个娃自然就成了我的娃儿。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俩娃和小妹家的俩娃就像候鸟一样,在广州与邯郸之间飞来飞去。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转眼,那个曾经跟在我屁股后面“姨夫长姨夫短”叫个没完的小屁孩就长大了,即将飞到地球的另一端去了。或许是人老多情吧!还有好多天,小屁孩儿才会出发,而我却已经开始伤感了!

然而,这个小屁孩儿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这个老姨夫的情绪变化。只知道一天到晚没心没肺地打游戏,全然不管我用那么伤感的眼神注视着他。可是,我怎么能够怪他呢?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尝过分离的滋味,很多东西,很多情感,他不懂也无法理解。

就像一首唐代经典小诗里描写的那样,年少的时候我们不懂分离,读懂的时候我们却不再年少。这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明白如话,质朴深情,即扎心又温暖。我们知道,诗人贺知章是在37岁考取进士的,86岁的高龄告老还乡的。还乡后不久,他就寿终正寝了。据此来算,他离家应该有将近快50年了。而这首诗就写于他50年后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一个从容而淡定的老人形象。他没有太多的感慨,也没有满腹的牢骚,更没有对于青春老去物是人非故作深沉的思考。即便是感叹,也是轻轻的,从容的,悠然的,象一个参透了人生玄机的老顽童。正是因为这样,这首诗才显得那么温暖而感人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语调平淡,没有太多情感的波澜,可是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这50多年来,诗人定是日日夜夜都都想念着故乡和亲人。可是,人在仕途,身不由己,诗人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故乡。

今天终于回到故乡了,诗人的心情应该是高兴的。他高兴什么呢?他高兴的是“乡音还没有改变”。然而,现实令人扎心的是,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青葱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了。故乡永远都是那么温暖的,可岁月无情,时光易逝,现实却永远是那么令人扎心。

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个纵情放诞,豁达无羁的人,他为什么要在86岁的高龄孑然一身回到故乡呢?我想,作者之所以着力刻画一个孤独的高龄游子形象,其实是为了要还原人生的本质,即年轻时独自一人出去漂泊,老了依然是孑然一身归来。这更符合作者对于人生的体悟,也更接近人生的本质。

至于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是令人莫名地想要落泪:岁月催人老,故乡已非昨。对于里面的“儿童”一句,有人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人认为就是贺知章未曾谋面的孙子或重孙。

对此,我想说,这个“儿童”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中所要传达出的一种人生信念:人生的快意在于心灵的充实和饱满,而不是圆满。我们不需要与时间抗衡,更不需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愤怒。岁月无情,保持一颗如水般宁静平和的心最重要。

对于贺知章的这首诗,您还读出了哪些深意呢?欢迎留言讨论。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需要你我的参与!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中扎心又温暖的一首小诗,年少时没人能懂,读懂时已不再年少)